市教育学会“十四五”立项课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三预”工作机制的研究

来源: 发布人:奚佳铭 点击数: 655日期: 2023-09-14 21:32

无锡市教育学会“十四五”立项课题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三预”工作机制的研究》实施方案

2022年10月,课题组向市教育学会申报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三预”工作机制的研究》这一课题,于11月被正式立项,课题批准号为XH2022265。为确保课题研究工作正常开展,特制定此课题实施方案。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及价值

1.研究背景

2020年世界卫生组织表示,青少年受心理困扰的情况日益严重,约50%的心理问题出现在14岁前,即在小学阶段,心理健康问题呈现“低龄化”的趋势。联合国《2021年世界儿童状况》报告也发现世界青少年发生心理疾病现象严峻,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世界各国和社会各界日益重视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

我国的心理健康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2012年12月,教育部发布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主要内容、途径和方法及组织实施进行了修订和完善,使得心理健康教育逐步规范化,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时期。

2.研究价值

目前, 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得到了迅速发展,但主要研究和实践对象为高等教育及职业教育学生群体。对中小学,尤其是小学生心理教育的研究呈现案例少、方向窄、工作机制不健全等缺陷。

小学生心理教育地区差异大,且大部分学校暂未形成健全系统,未有规范的工作程序和明确的工作规则,校内各部门间在心理健康教育管理方面也较为松散,只针对突发事件进行处理而没有完善的“三预”工作机制。

学校“三预”工作机制即构建并完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规范工作程序,明确工作规则,加强各部门联系,使心理健康教育系统有效运转。

(1)有利于营设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通过在校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危机预防工作,有效减少心理危机发生的可能性。

(2)有利于获取学生心理危机预警信息,有效地处置和干预并形成心理危机预警系统。规范心理危机干预的工作流程,包括心理危机水平评估、心理危机干预的实施、心理危机干预后跟踪,建立行之有效的心理危机干预系统。

(3)有利于更科学地处理小学生心理危机问题。在校构建心理危机干预机制,更规范地实施小学生心理危机处理工作,健全学校心理工作和安全工作。

二、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1.核心概念

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是以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为基础,培养学生心理素质为目标,开发心理潜能为宗旨的教育活动。

“三预”

“三预”即预防、预警、心理危机干预。预防,在日常学习学习生活中有针对性地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减少心理问题的产生,促进学生积极心理的形成。预警,持续推进学校心理健康普查工作,建立、保存并研究学生心理健康档案;明确学生心理问题的不同类型及常发年龄段,及早对可能产生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提示和教育。心理危机干预,对处在心理危机下的学生采取明确有效的措施,使其摆脱心理困扰、恢复心理平衡、重新适应学习生活。

学校“三预”工作机制

学校“三预”工作机制即构建并完善我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规范工作程序,明确工作规则,加强各部门联系,使心理健康教育系统有效运转。

2.课题界定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开展“三预”工作机制的研究,旨在发展并形成心理危机预警系统,获取学生心理危机预警信息并评价其严重程度,发出危机预警警报,及时、有效地处置和干预。规范心理危机干预的工作流程,包括心理危机水平评估、心理危机干预的实施、心理危机干预后跟踪,建立行之有效的心理危机干预系统。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危机预防工作,学校形成良好的心理健康氛围,有效减少学生心理危机发生的可能性。

三、研究目标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构建我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三预”工作机制。在实践中建立预防、预警、危机干预三位一体的完整体系,明确基本原则、分配工作内容、厘清工作职责、规范工作程序,建立工作规则,并逐渐发展和完备,让这一体系有效运行以帮助学生发挥心理机能、开发心理潜能、提高其心理素质。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让心理健康引领师生价值追求、思维方式和生活学习变革。 在“三预”工作机制逐步完善的过程中,促进师生身心和谐发展。

四、研究内容与重点

1.研究内容

(1)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预防”工作机制的研究

心理危机的预防,应作为学校心理健康管理的一项日常工作予以开展。以全体学生为对象提供发展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升心理韧性,有效预防和减少学生心理危机的发生。

做好预防性教育,需要学校校长、心理教师、班主任以及学生家长和同伴等人员的共同努力,实现心理健康意识的全面渗透。

学校层面:建立以校长为组长,分管副校长为副组长,德育主任、少先队辅导员及心理教师为组员的心理健康教育专项工作组,全面指导心理健康教育及心理危机干预等相关工作。

②心理教师层面:每学期普查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排查心理危机个体,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开展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对排查中发现的心理危机个体、心理危机事件及其处理情况,并以书面形式报告给工作组。

③班主任层面:定期开展心理健康主题班队会。在日常谈话和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了解学生心理及行为变化,帮助学生健康学习、交往和调试自己,使心理健康教育常态化。

④家校合作:规范和加强学校家长委员会和家长学校的建设,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家长学习的重要内容,提升家长识别应对学生心理问题的意识与能力。每学期至少开展1次家庭教育指导活动,通过主题讲座、亲子互动、家长沙龙等形式,引导家长对孩子合理预期,掌握亲子沟通和交往的方法和技能;整合社会心理服务资源,为学生和家庭提供便捷化、常态化、规范化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

⑤朋辈辅导:朋辈辅导以同伴关系为中介促进学生学业发展和身心成长,学生之间通过朋辈辅导,对周围需要帮助的同学给予心理开导、安慰和支持,提供具有心理辅导功能的帮助。在学校实践中,可以通过建立班级心理委员制度、成立心理社团来开展一系列具体的活动。

(2)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预警”工作机制的研究

心理危机预警机制包括日常的危机排查和专业的心理测评和危机筛查。在心理危机的排查中,日常观察和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是关键环节。这需要学校教师或家长能够及时发现学生的异常举动,对存在心理危机倾向的学生给予重点关注。当然,仅仅依靠日常的观察与排查是不够的,专业的心理测评与普查是找出潜在心理危机的必要手段。

①心理普查:运用科学的心理测评工具对学生进行普测,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并进行心理危机综合定级,帮助学校和老师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危机问题。

②班主任评估:班主任可基于对学生的日常观察,通过对学生的学习状态、情绪状态、行为表现及人际状况的评估,判断该生是否需要进一步辅导。班主任评估弥补了学生自评的局限性,有助于发现学生尚未进行自我报告的其他问题。

③家长调研:学校鼓励家长参与调研,收集亲子关系、亲子沟通模式、学生学习情况、学生异常行为等方面的信息,以求更好地开展后续的心理危机排查。同时,也帮助家长更加了解自己的家庭教育方式,不断提升家庭教育意识,为学生构建稳定、健康的家庭环境。

(3)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干预”工作机制的研究

学校建立并完善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小组,明确各组的成员构成和责任义务,当学生发生心理危机事件时,干预小组成员能迅速展开研讨并实施干预,形成统一、联动、协调的学生危机干预网络。

心理救援组:由学校的心理教师、校外特聘心理辅导员构成,负责评估学生具体的心理或行为表现,稳定学生的情绪感受,并提供有关的心理援助建议和途径,帮助学生面对危机。

②管理调控组:主要由校级领导、各年级组主任等学校管理者构成,负责对校内各方面因素进行调控,营造良好的、充满关爱的校园环境和文化氛围。

③安全、医疗组:由学校安监办和校医室负责,对于出现严重心理危机并对自身及他人生命构成威胁的学生,安监办应进行特别的实时监护;对于已经发生的学生自杀、自伤或伤人的过激行为,校医室应第一时间对学生进行生命救护,并将其及时护送到校外的医疗机构接受救治。

④家庭联络组:主要由校级领导、心理教师和班主任负责,对于心理危机情况严重的学生,需在必要时与其家长进行联系,寻求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对学生做好安全监护。

⑤善后处理组:主要由德育处、心理教师和班主任负责,需做好跟踪性干预,即对当事学生或与当事学生密切相处的学生、教师等相关人群进行跟踪访谈和风险评估,同时由德育处对危机事件的处理过程和学生的个人情况进行总结整理,形成心理档案,以作为后续危机干预的参考依据。

危机干预小组的所有成员应遵守保密原则,除非学生存在生命安全隐患或对周边的人构成威胁,否则不得随意泄露当事学生的相关信息。

2.研究重点

如何构建心理健康教育的“三预”工作机制,如何通过实践形成完整体系并有效运行是研究的重点。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与过程

1.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查阅并学习近年来与该课题相关的各种原始文献以及教学理论,及时进行分析、整理,归纳提炼出对本课题有用的研究思路、实施途径、方法。

(2)综合调查法

通过问卷、访谈、观察、实验、数据分析、学生作品分析的方法获取资料。比如通过心理问卷调查,及时了解班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以便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针对性的开展,同时为学校的各项工作的开展提供依据。

(3)个案研究法

在研究中选择一个或多个典型的心理问题(包括品行障碍)的学生,收集详实的材料,结合问题产生的背景,运用有关心理学的理论进行深层的探讨,并制定相应的辅导方案,积极有效地矫正学生的心理问题。在个案研究的时候,要注意认清问题的本质,积极争取科任老师以及家长的有效配合,还要做好相关的记录。同时,辅以调查研究法、量表测验法、文献研究法等方法。

(4)实践活动法

通过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比如个别心理咨询、沙盘活动、团体辅导、心理晨会、专题讲座、开设心理活动课、手抄报比赛、征集“金点子”等活动,解决学生在成长中遇到的各种心理困惑,预防学生心理疾病的发生,提高学生校园生活的适应能力,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

2.研究过程

(1)前期工作(2023年3月—— 2023年6月)

通过学习讨论、调查研究,确立课题,构建课题研究内容设计;作好课题申报工作;组建课题组,明确分工职责;完成课题的实施方案及相关子课题的工作计划;建立课题的学习、交流制度。

(2)实施阶段(2023年6月—— 2025年6月)

第一阶段(2023年6月—— 2023年12月)

启动课题研究,课题组成员对学校“三预”工作机制建构进行整体规划与设计,并按课题内容展开课堂教学组织与方法、讲座等内容的讨论和实践活动。进行调整研究和总结,并对研究计划和实施方案及时修改完善。

第二阶段(2023年12月—— 2024年12月)

深化对学校三预”工作的原则、内容、程序、方法等的研究。安排课题阶段交流、汇报,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收集、整理有关资料,撰写论文,积累相关资料,请专家论证指导。及时发现、解决出现的问题,在实践中不断补充、完善研究方案。

第三阶段(2024年12月——2025年6月)

整理文、教案、案例等资料,进行阶段性总结,及时提炼成果。

(3)结题阶段(2025年6月—— 2027年12月)

陆续实施研究总结,注意素材、资料积累,按成果形式整理有关资料,完成课题结题工作,为课题成果鉴定做好充分准备。

六、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1.有卓越的研究能力

本课题负责人孙佳是沙盘高级心理咨询师、无锡市德育工作能手,有着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具有丰富的心理学知识背景理念和先进的教育理念,多篇论文在国家级期刊发表,心理健康优质课多次获奖。

课题组成员均是骨干教师,王飞老师是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健康教育本科毕业,在无锡市心理会课比赛中获一等奖;倪晓芳老师是无锡市班主任新秀,参与过省、市级课题的研究;朱秋萍老师是无锡市德育工作新秀,无锡市优秀班主任、尤迎九心理名师工作室学员;陆晓红老师是锡山区德育工作能手、锡山区“优秀班主任”,班主任工作经验丰富;邓潞淏老师是苏州大学应用心理学本科毕业,虽是新教师,但善于写作、勤奋进取。所有成员有着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并且对心理学充满兴趣。

2.有扎实的研究基础

(1)本课题拟聘相关的专家、学者,为课题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2)课题组成员围绕课题多方搜集文献和相关论文,并交流心得,夯实理论基础,提升对本课题的认识。 

3.有坚实的物质保障

学校领导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已于筹建之初建立了心理工作小组,有专业的心理咨询室,购置了相关心理书籍和电子信息资料,查阅方便。学校将根据教育科研奖励制度和课题管理制度,充分保障课题的开展。

达成。

Copyright © 2015-2017 wxzqxx.u-jy.cn All Rights Reserved

校址:江苏省无锡市锡山区安镇街道查桥弘博路1号

无锡市查桥实验小学版权所有 备案号:苏ICP备1606278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