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立项课题:基于意义建构的学科融合项目设计与实施研究

来源: 发布人:奚佳铭 点击数: 1424日期: 2023-09-13 16:00

无锡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立项课题

《基于意义建构的学科融合项目设计与实施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无锡市查桥实验小学课题组

无锡市查桥实验小学课题“基于意义建构的学科融合项目设计与实施研究”由钱蔚、华锡民担任主持人,2022年6月获准为无锡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立项课题,批准号为D/E-c/2021/02。为了保证本课题研究科学规范、合理有序推进,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研究背景

1.基于未来学习的时代呼唤

有人说:未来世界不再按照“领域”“专业”划分,而是由一个个全新的真实挑战组织起来的。届时无论学生分数和专业多么优秀,如果解决不了一个个具体而复杂的问题,不能够将所学转化为问题的解决方案,那么,他将不能应对未来社会的各种挑战。从现在到未来,从知识传授走向能力为本,从课本学习走向素养进阶,从标准答案到解决方案,“如何培养未来公民”的新挑战已然摆在每一位教师面前。

2.基于课程标准的现实诉求

新颁布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要优化课程内容组织形式,跳出学科知识罗列的窠臼,按照学生学习逻辑组织呈现课程内容,注重加强学科实践和跨学科主题学习,用跨学科的思维培养学生整体认知世界的能力,加强学科与学生经验、现实生活、社会实践的联系,通过主题、项目、任务等形式整合课程内容,突出主干、去除冗余,是这次课程方案修订重点之一。新课标强调学科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及跨学科素养的形成。本课题通过研究学科融合的项目设计与实施,依托项目式学习探索多学科融合教学,促进学生深度理解,实现知识的意义建构,从而将新课标落实落地。

3.基于学校发展的深度思考

“十一五”期间,我校在华东师范大学课程研究中心的支持下,明确了课题研究方向——《走向全纳教育的学校课程规划研究》,并成为华师大首批“全纳教育实验基地”。十多年的砥砺探行,全纳文化在这里传承,滋养了一批又一批的査小师生。但基于全纳教育价值取向,课程改革纵深推进及破解学校现实发展境遇的思考,我们在传承“十一五”课题的研究成果,发展“悦纳、博爱、共融”愿景的基础上,经过论证与思考,明确了“十三五”课题——《融和共享:博雅课程再设计的实践研究》,并将学校发展愿景调整为——博爱、悦纳、共融、至雅。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聚焦于课堂教学,致力于打造具有博雅特质的课堂。但回顾我们的研究,或是出于“学生主体”的理论层面,或是比较泛化的讨论“博雅”课型,而在具体实操的层面上,指导教师确定“教”的策略的研究,指导学生“学”的策略的研究尚不普遍,更不深入。如何基于学生素养的提升,从本质上改变课堂教学结构,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此,“基于意义建构的学科融合项目设计与实施研究”是对原课题实践的再追问、再提升和再深化。

二、课题界定

(一)课题核心概念

1.意义建构

在教育学研究中,最典型的关于“意义”的解释是在奥苏贝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中,他认为,所谓有意义,是指观念或知识之间的非任意的和实质上的联系。简而言之,意义的本质就是“联系”,意义的建构,就是“联系”的建构(联系的建立与细化)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其中,“意义建构”是整个学习过程的终极目标。这里的“意义”就是事物间的内在联系。“意义建构”是指主体(间)对事物间联系的深刻理解。在课堂学习中表征为师生对当前学习内容与原认知结构内容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或独特的理解。

我们认为,基于意义建构活动的教学过程以学习活动为载体,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充分运用学习资源和媒体,促进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的过程。设计—参与—指导—探究—评价—反思,教师与学生交互作用循环往复,构成了教学的全过程。它具有三个特质:一是主观,非客观的;二是主动,非被动的;三是互动,非线性的,贯穿于教育教学的整个过程。

2.学科融合

在《辞海》中,“学科”的含义有两种,第一种:学术的分类。即某个科学领域或某个科学的分支。如数学、物理学、天文学、哲学等。第二种含义:指高校教学、科研等的功能单位。本文中的学科含义偏向第一种解释。

融合的本义是指熔化或熔成从而融为一体,而在实际的应用过程则是指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国外学者克莱恩指出“学科知识融合是指受教育者从不同学科维度对中心相关知识进行建构的,其中心点主要是主题,从而形成对主题多角度重构的复杂的心理过程”,而我国学者陆启威说“学科融合是多门学科的参与和介入,但不是简单的跨学科教育。学科融合虽然涉及不同学科元素的参与,但却不是几个学科的大杂烩。要抓住核心科目的本质和特点,拓展合一、总分有序的学科融合。

本研究的学科融合包括两大方面:一是国家课程校本化的融合,即教师将不同学科课程中互为联系、相互沟通的内容进行整合,引导学生多视角、多层面地进行学习;二是校本课程跨学科的融合,即教师利用某一校本课程内容组织学生学习,需融合其他学科知识来帮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

3.学科融合项目

“学科融合项目”是基于学生生活世界和自然世界中的问题,以学科实践活动为主要依托,融合各个学科元素的综合性实践活动,它的核心要素的是问题解决,强调学科知识的运用和重构。其根本目的是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学会如何综合利用各学科的知识解决学习、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以此达到对知识较深刻的理解。

(二)课题的界定

开展“基于意义建构的学科融合项目设计与实施研究”的探索与实践,是“双减”政策的大背景下,在意义建构主义的指导下,以小学基础课程和拓展课程的学习内容为主要研究范围,通过学科融合项目的设计与实施,打通各个学科,建立起各个学科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解决实际问题,找到学科学习的价值和意义,从而顺应学生的生命律动(见图)。

 1.png



三、研究目标

 1.通过课题研究,进一步认识、理解和把握意义建构和学科融合的理论内涵与实践价值,贯通研究与实践,初步形成学科融合教学的操作模式和课堂样态,积累学科融合项目教学案例,探索更美好的课堂学习风景。

2.通过课题研究,努力转变学生课堂学习行为,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提高学习的时效性,在学科融合中促进学科理解与有效建构,助推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

3.通过课题研究,积极转变教师教学理念与实践行为,采用“设计研究+行动研究”的机制,提升教师的课程(项目)设计能力和实施能力。

4.通过课题研究,形成浓郁的科研氛围,推动学校各学科课程再出发、再推进、再深化,引领学校课程建设再发展。

四、研究内容

1.意义建构与学科融合的内涵特质思辨研究

(1)搜索核心概念相关文献,形成理性认知。意识到当前学校课程教学低效的主要原因是学生感受不到课程知识的意义及其学习价值。学校课程设计与实施的改革策略在于回复知识的意义与重构学习的路径。

(2)厘清核心概念的关联性,形成校本解读。以实现对知识的深度理解为旨归,以学科融合项目为载体,解决实际问题、找到学科学习的价值和意义。

2.意义建构与学科融合的现状调查研究

主要通过调查、观察以及查阅文献等方法,对3—6年级学生学习方式现状及其学习效能进行调查,探寻小学生学习低效的成因,探索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的方法与策略,尝试多学科融合的教育。

(1)当前小学生学习效能现状的调查研究。

(2)当前小学生能力、水平调查研究。

(3)当前学科融合教学现状的调查研究。

3.基于意义建构的学科融合项目群框架开发研究

着眼意义建构,从基础课程和拓展课程两个维度开发学科融合项目群框架,具体项目群将从项目主题、意义指向、项目类型、融合学科、实践方式等相关要素进行整体性开发,形成实现意义建构的校本化融合实践项目群。

(1)基于学科融合的项目结构要素研究。

(2)基于教材实施样态的学科融合项目主题开发研究。

(3)基于校本课程的学科融合项目主题开发研究。

4.彰显项目学习特质的学科融合项目流程范式研究

课题组成员在深入探索项目式学习的基本理念、设计要素结构的基础上,进一步尝试探索和建构校本化学科融合实践项目的学习方案开发流程、学习过程基本范式及支架工具。

(1)项目学习方案开发流程研究。内容涉及:确定学科、提出设想、审议评定、研制方案、开发资源、实施改进、复盘评价等。

(2)学科融合项目学习过程基本范式研究。以真实问题解决为主线,形成包括情境与任务、核心知识与问题、实践探究方式、成果展示、全程评价等要素在内的基本学习范式。

(3)项目开发与实施中的支持性工具研究。设计流程方案开发、学习规则及量表等支持性工具,为教师开展学科融合项目的设计与实施提供必要的帮助。

5.指向真实问题解决的学科融合项目教学策略研究

学科融合项目指向真实问题的解决,既涉及教师的“教”,也需要强调学生的“学”。因此,学校要紧紧围绕教师“深度教学”与学生“深度学习”两大模块探索实践。

(1)真实情境设计策略研究。

(2)驱动问题设计策略研究。

(3)学习支架设计策略研究。

(4)合作探究优化策略研究。

(5)教学评一体化策略研究。

6.意义建构指引下的学科融合项目课堂观察研究

设计课堂观察量表,分为学生活动等级量表、教师行为等级量表、师生互动等级量表等;通过实施课堂观察,包括确定观察内容与目标,确定观察时机,优选观察方法,巧妙处理观察材料等,运用个案研究法,选择、收集、积累一系列项目式学习案例,以这些典型案例为素材,通过具体而理性的分析、解剖、归纳,形成课堂观察课例群。

五、研究方法

1.文献分析法:对相关文献资料进行全面系统的收集、整理、分析与提炼,厘清意义建构与学科融合的内涵、特质等。

2.调查研究法:采用访谈、问卷调查等方法探寻小学生生命自觉遮蔽的原因,为课题研究提供充足的事实依据。

3.行动研究法:在课题实施阶段,通过多种方式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收集课堂教学活动的资料,有针对性地进行观察、反思与反馈,改进课堂教学,让广大教师参与进来,边实践边研究,边修改边完善,将理论、成果与应用有机统一。

4.案例分析法:在理性思辨、实践推进的基础上、注重对典型学科融合项目学习案例的积累、分析和解释,为课题研究成果的推广提供生动的经验性范式。

六、研究思路、过程与预期成果

(一)研究思路

本课题主要采用行动研究,在专家咨询、文献研究、问卷分析的基础上,对学生及课堂做初步的诊断,继而形成《基于意义建构的学科融合项目设计与实施研究》方案,并针对课题实践中所产生的问题,开展专题的方案设计。在实施过程中,通过对学科融合项目流程范式、教学策略、课堂观察的研究,不断改进和完善课题实施方案,使学校真正走向全纳教育。

研究思路如图:

2.png

(二)研究过程

本课题实施拟分三个阶段进行:

1.准备阶段:理念的吸纳与输出

(2021年9月——2022年4月)

(1)2021年9月——2021年10月

成立课题研究小组,确立课题名称,组员分工;完成《课题申报评审书》,积极向上级课题管理部门申报。

(2)2021年11月——2022年4月

形成学校总课题研究的实施方案。

2.实施阶段:实践的聚焦与展开

(2022年5月——2025年5月)

(1)2022年5月——2022年12月

小学生问卷调查,设计问卷调查表,设计课堂观察量表。

(2)2023年1月——2025年5月

开设“学科融合”项目教学研究课,形成课题中期研究报告,接受中期评估。

3.总结阶段:成果的梳理与凝练

(2025年6月——2026年5月)

整理资料,分析研究,汇编课题研究专著,撰写课题结题报告,组织结题鉴定,宣传推广成果。

(三)预期成果

1.阶段性成果

(1) 小学生问卷调查分析表

(2) “学科融合项目”课堂观察量表

(3) “学科融合项目”教学课例群

(4) “学科融合项目”教师案例

(5) “基于意义建构的学科融合项目设计与实施研究”中期研究报告

2.最终成果

(1) “基于意义建构的学科融合项目设计与实施研究”论文及研究案例集

(2) 《行走博雅路》校刊专辑四期

(3) “基于意义建构的学科融合项目设计与实施研究”结题研究报告

七、研究保障

1.研究组织保障

本课题由校长室主持,全面组织策划,教科室全程实施管理,课题核心组理论研究监督,教务处、德育处、级部组具体组织实施,其他部门全力协调,构建层级管理、研究网络,确保课题研究工作顺利开展。课题核心组成员具体分工如下:

主持人:  钱蔚、华锡民(全面负责课题管理和实施)

主要人员:顾明、曹小勇、吴智丹(负责课题研究管理);孙佳、娄颖(负责课题研究设计);诸月芳、杜建华、刘琼、赵华、徐亮(子课题实施管理)

2.研究能力保障

课题组成员具有相投的科研志趣。课题第一主持人钱蔚,校长,无锡市小学数学学科带头人,江苏省教科研先进个人,一直在教育教学第一线工作,主持省“十三五”规划课题并取得较好成果。课题第二主持人华锡民,副校长,锡山区小学语文学科带头人。课题组其他核心成员有市教学(德育)带头人1名,市教学能手3名,区教学带头人3名,市教学新秀2名,区教学新秀1名,均参与过省级立项课题研究,有较强的研究能力。

3.研究经费保障

学校计划五年内投入足额资金,以保证研究资料的获得、研究人员的培训、研究活动的开展,并设立成果奖,奖励有突出贡献的研究人员,以促进研究目标的达成。



 


Copyright © 2015-2017 wxzqxx.u-jy.cn All Rights Reserved

校址:江苏省无锡市锡山区安镇街道查桥弘博路1号

无锡市查桥实验小学版权所有 备案号:苏ICP备1606278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