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孙佳
部门组:德育处
学科组:英语
我的博客数:23
我的评论数:32
• 个人博客 (22)
• 优秀案例 (1)
每每举行班队活动时,往往离不开班主任的大量精力与时间,如孙老师所说的去做,相信今后的班队活动会让学生受益更多。
有所思必有所得,赶快修改和记录自己的新思考吧!加油!
很喜欢这样的老师,做学生们喜欢的老师,是我一直努力的。
《温柔的“征服”》这个题目真是经典!
在课堂中,学生是主体,教师只起到引导的作用,孙佳老师很好的理解这一点,让人体会较多。
肢体语言的运用,不仅仅使学生在课堂上能动静结合,使学生沉浸其中,有身临其境之感,而且使学生对于句子意义的理解与把握、对句子的实际运用与掌握起到恰到好处的作用。
把握教学节奏和学生的心理节奏相契合可起到事半功倍的理想效果。
一堂课上不可能处处是高潮,就像潮起就有潮落。动静结合,张弛有度,才能有效地把握好课堂,高效而不失趣味。
教师的课堂要其乐融融,也要循循善诱,需要热热闹闹,也需要安安静静。
家长会时要和家长讲讲。
找准英语语篇教学的切入点(2013-05-31 13:36)
栏目:个人博客
阅读(0) | 评论(1)查看全文>>
开展有效的班队活动,增强班级凝聚力(2013-04-25 09:20)
栏目:个人博客
阅读(0) | 评论(0)查看全文>>
就语篇整体教学的一点思考(2013-04-14 11:59)
栏目:个人博客
就语篇整体教学的一点思考
在本节课的开始,两名教师都是从“爱好”这一话题入手,通过
一、阅读前应预测语篇内容
这是一个对课文整体感知的环节,在学生阅读语篇时,可以先提出任务,让学生带着任务去阅读。要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就要给学生设置一定的任务,让他们自己完成对课文的初步理解。两位教师在完成单词和句型的突破后,
二、阅读时,篇段结合
英语语篇是一整篇文章,它虽然分成几段,但教师应根据教材中语篇的特点,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指导。在教学中首先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文章,不至于出现“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现象。然后可分段进行处理,但最后还得回到整体上来,看学生是否真正理解文章。在分段处理时,一定要注意段与段之间的连贯性,完整性。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由整体到局部,再由局部到整体。
如5B《An English friend》的基本框架课分为三部分:背景部分、Wang Bing和Gao Shan谈话和Tom的个人信息。两位教师也充分利用了图片资源,通过图片呈现开展教学。而课文中的几个主要问题则作为主要线索,贯穿了整篇课文教学,为学生整体理解课文内容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如:“Are you surfing the Internet? Does he live in
两位教师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对本课时教学目标的把握程度上,除了知识目标,还有技能目标和情感目标。那就是能用所学知识介绍自己的朋友,并培养学生乐于交友的态度。在最后一个“总“的环节上,
以上,是我个人不成熟的一点想法,不足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孙佳
2013.04.13
阅读(0) | 评论(0)查看全文>>
开展有效的班队活动,增强班级凝聚力(2013-04-14 09:07)
栏目:个人博客
开展有效的班队活动,增强班级凝聚力
班级活动是实现班级管理目标的桥梁,是促进班级集体建设的中介,是学生展示才华的乐园。
总结以往班队活动状况,我们会察觉班队课中存在忽略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是主题确定、采用上的失误。主题往往是由班主任自己一人说了算,使得班队的主题过于广泛空洞或与年级特点相符但又与本班学生思想实际不符,学生总有一种与己无关、与己相距甚远的感觉,失去参与兴趣。
二是采用形式上的漏洞。由于班主任平时工作繁忙,无时间筹备班会,多采用满堂灌的说理式,结果大多数学生会集中不了注意力长时间听讲而开小差,厌烦时甚至听不进班主任的任何意见而产生逆反心理,与班主任教育初衷背道而弛。
三是采用方法的不科学。完全由学生组织参与的形式,虽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却忽略了对学生教育的思想内容的广度和深度,而削弱了教育力度。首先,确定班会主题,其次班队课的形式、方法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并结合本班实际情况选择生动、新颖、丰富多彩的形式,以满足学生的参与欲望。
总之,要发挥学生在每周一次的班队课中的主体作用,无论是确定主题、采用形式都应与学生共同商讨筹备,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这个过程可使学生产生参与兴趣,从而在班队课中更乐于接受班会内容享受自己的“劳动成果”,使自己的思想真正受触动,成为班会的主体。
阅读(0) | 评论(1)查看全文>>
《教有所思》给我的深思(2013-02-21 15:14)
栏目:个人博客
阅读(0) | 评论(0)查看全文>>
《教有所思》给我的深思(2013-02-21 15:09)
栏目:个人博客
阅读(0) | 评论(0)查看全文>>
就英语教学中如何面向全体学生的一点感想(2012-12-28 13:32)
栏目:个人博客
就英语教学中如何面向全体学生的一点感想
英语新课程强调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课程特别强调要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帮助他们建立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发展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提高人文素养,增强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作为一名农村教师,经常在教学生活中发现许多这样的现象:一些本该让学生自己去动手操作、试验、讨论、归纳、总结的内
[案例] Shopping片段
这是“shopping”中的一个环节,教师为此设计了一个“购物”活动。教师在课前给每人发了一张精美的彩色卡纸,当然,还让每位学生准备了剪刀,利用多媒体显示活动说明:First, let’s choose the cloth and the color, then let’s make clothes.(我们先选好布料和颜色,再制作衣服)教师引领一小部分学生边说英语便做起了“剪纸”:Yellow, yellow, I like yellow coat.而大部分手持其他颜色卡纸的学生只能袖手旁观。教师心灵手巧,学生也聪明好学,不一会儿都做出了精美的“纸衣”!但令人纳闷的是,此活动就在教师一句“You are great!”中匆匆收场,紧接着教师就让孩子们拿出了课前准备好的衣物,开始了学生间的“购物”对话。自此到课末,笔者观察到孩子们桌上摆放的卡纸原封未动。
这是“My family”中的一个环节,教师设计了介绍自己家人的一个环节。教师先通过介绍自己家庭做示范,用“This is my… He’s/She’s…”句型。再让学生们拿出准备好的全家福照片,在自己的小组里介绍自己的家人。最后,请每组一名同学作为代表介绍自己的家人。通过该形式,让每一个孩子都参与了活动,获得了体验。
[思考] 课堂教学对象要面向全体、开放和互动
活动要面向全体学生,力求人人参与,让每个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体。在教学中,我们经常看到教师设计的一些活动,往往只有部分学生参加,而很多学生则成为观众。只有亲身经历和体验,儿童所得到的收获才是真实的,也是有效的。因此,在教学中,如果活动经常只有部分学生参加,就会导致一些学生没有机会参加,活动实际上成为了部分学生的专利。由此,活动体验、活动感受也只是部分学生所拥有的,活动乃至教学的效果也只能是局部的。常常没有机会参加活动的学生,就会对活动产生距离与疏远感,容易成为活动的观众或旁观者。而且,从教育机会均等的角度看,教师在一定程度上不自觉地剥夺了部分学生参加学习活动的机会和权利。
因此,在开展活动时,教师要创造条件,力求让全体学生参与,让每个学生都能经历活动过程,在活动中学有所得。而案例中的活动更像是教师的“作秀环节。”学生们既然早就准备好了纸和剪刀,为什么不叫全班同学集体动手来做件服装呢?或者也可以让教师和学生相互设计服装并试穿比较。这样学生既提高了动手能力,在进行买卖活动的活动当中,又可以用自己做的服装来进行交易,也提高了他们的自信心。全体学生的参与是我们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所以我们教师在活动中一定要体现学生参与的全体性,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性。
当然,人人参与并不代表人人在活动中都得扮演同样的角色,都做同样的事情,有些活动可以分组进行。这样在大班教学条件下,在有限的时间内,可以让更多的学生直接参与活动。教师要注意让每名学生都有自己的任务,让每个儿童都以主体身份参与活动。关键是形成全体学生的互动,让每名学生从不同角度参与活动,有机会直接进行活动体验,扩大活动的参与范围,实现全体参与。
阅读(0) | 评论(0)查看全文>>
学生不写作业怎么办(2012-12-28 13:26)
栏目:个人博客
学生不写作业怎么办
哪个班都会有“学困生”,有的“学困生”尽
策略之一:表扬激励正强化
有一天写课堂作业,我发现小A的作业中虽然有很多错题,但书写非常工整,字也写得漂亮,布局合理,发作业时,我表扬了他。我说刚才批改作业,我发现有几个同学字写得很漂亮,你们猜猜是谁?同学们喊出了几个名字,没有小A,我又说:还会有谁?同学们又喊出了几个同学的名字,还是没有小A,我用手举着小A的作业,有意拉长声:小……A!请同学们传阅小A的作业本,欣赏一下小A的字。同学们边看边议论,“比我写得好”,“佩服” ……我带头鼓起掌来,小A露出喜悦的微笑,两个小酒窝盛满了甜蜜,小眼睛眯成了一条缝,两只手挠挠头,摸摸鼻子,不知所措。
研究表明:一个人若是没有受到激励,仅能发挥自身能力的10%~30%,若受到正确而充分的激励,就能发挥自身能力的80%~90%。因此,表扬和激励是转化“学困生”的重要方法。通过表扬小A字写得漂亮,让小A有了好学生的体验,有利于自信心的增强。此后,小A课堂作业的质量有了一定提高。
策略之二:“视而不见”也是爱
第二周小A交了一次家庭作业。我在他的作业本上真诚地写道:有机会给你批改作业,我太高兴了。不写作业不全是你的错,你写作业有一定的困难,会几道题就写几道题,老师不会怪你的!
第三周,小A交了两次家庭作业。我认真观察发现,交作业这天,课间时他一定在我身边转来转去,盼望得到我的表扬,上课时,能注意集中地听课。不交作业时,他会躲避我,用斜眼瞄着我。
第四周,小A交了三次家庭作业。
经过一个月的观察了解,我发现家庭作业有上进心,渴望老师表扬。有一次QQ聊天,问到他为什么开始愿意做作业了,他回复说:“老师,您真好。我不写作业您不但不批评我,还自责,这不是您的错。”
教师要包容“学困生”,允许他们犯错误。要用不同的标准要求他们,减少批评的次数,或者对他们的错误装作视而不见,等待更好的教育时机。没有效果的指责不但会影响良好的师生关系,还会产生不良的心理暗示,只能事与愿违,枉费心机。视而不见不是放弃不管,是为了更好地管,是为了对症下药。教育靠的是智慧,而不是心直口快,弄巧成拙。
策略之三:体验成功有动力
一天课间,我给一名学生补课,讲到时态的变化,他在一旁插嘴说,先看yesterday,再把do变成did,这还不容易。我抓住机会,把辅导的任务交给了他,我出了几道题,让小A教这个同学做。他辅导得很认真,讲解也很到位,真把这位同学教会了。我摸着小A的头说:“小A老师,谢谢你!”他自信地说:“这太简单了!”
第二单元检测,小A及格了,我给他家长打了电话,并夸小A聪明,字写得漂亮,还经常帮我做事,他妈妈连身说谢谢!
现在没有特殊情况,小A每天都能完成作业,学习积极性和自觉性大大增强,还给自己制定了学习目标。期末考试前,他跟同桌说:我的目标是英语考90分,不知道能不能达到。
期末考试,他英语考了91分,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都具有无可估量的潜力,但只有在意识中肯定了自己的力量之后,才有可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同样,学困生从学习中获得的成就感,也可以产生巨大的学习动力。与此相反,如果学习总是失败,就会丧失信心,就会产生失败感。案例中的小A是在不断体验成功的过程中变化的:安排当小老师,认识我能行;通过努力,单元检测可以及格了;最后到期末考试取得91分的优秀成绩。这些成功的体验会产生巨大的学习动力,促进良好学习行为的养成。
结束语:
学生经常不完成作业是一件令老师与家长都为之头痛的事情。不做作业的学生,并不是天生的。他们在改正的过程中,也可能会出现反复。教师对不做作业的同学决不能放弃,要积极采取多种措施应对。对于“懒惰”的问题学生教育是最考验教师的艺术和能耐,深入细致、体贴入微地关怀与耐心地引导、诱导来改变学生不良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行为也是考验教师是否教学成功的重要“标尺”。只要我们是真心为学生的发展负责,总有一天,学生会
阅读(0) | 评论(0)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