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智丹
部门组:教导处
学科组:英语
我的博客数:21
我的评论数:35
• 个人博客 (19)
• 教研随笔 (2)
有了大量的输入才会有丰富的输出。
把平凡的事认真做,专注做,就会变成不平凡!我想,这是奇迹给我的启示。
吴老师是个很会反思的老师,我要向您好好学习!
分析得好透彻!
深层分析,学习了。
分析详细,透彻,学习了。
分析全面而透彻,学习了。
听力在复习中一直是我最头疼的事,不知该怎么复习,复习些什么。看了吴老师细致的分析,让我学到了很多。
这篇博文的题目吸引了我的眼球,让我很想“一读究竟”。读后真是受益匪浅啊。吴老师分析得很细致,也给我指明了期末听力复习的方向。感谢!
吴老师总能及时反思,积极思考,值得我好好学习。
平凡成就奇迹(2013-08-28 12:56)
栏目:个人博客
阅读《第56号教室的奇迹》这本书后,让我对雷夫老师的教育方式有了更深入地了解。每个老师都想让自己的教学工作有声有色,作为老师我们都在努力。雷夫老师的教学在很多地方与我们有着同性的东西,当然也有区别之处。下面就我读后的理解做了一些自己的摘要和思考。
一、区别之处——雷夫老师有自己执着的教学理念
在书中,我看到了美国教育体制和中国教育体制的截然不同。感受最深刻的是教育课程的设置和师资的配备是两国教学中的最大区别之一。在雷夫老师的著作中这样描写并抨击到:“我也知道许多用心、认真的行政官员所面临的挑战。他们所指导的教师往往毫无教育热情或无法胜任工作,……或者两种情况都有。因此,各学区只好求助于单调的共同读本,并要求所有教师一律用相同的进度和教材来教学。他们规定老师照本宣科,还安排了机器人般的自动装置来搭配指令,让所有老师照表讲课。当然,很多不会教的老师因为这种组织化的控管而受惠,然而用心教学且满怀热忱的老师却倍感拘束。依照莫名其妙的规定,我们再也不能向学生介绍影响深远、富有挑战性的文学作品。这等于所有的老师因为部分教师的无能而受罚,但蒙受最大损失的是无辜的孩子。”雷夫老师有自己的教学思想,他有自由的空间和权力去让学生读一些经典著作或者是学生感兴趣的书籍,甚至有时鼓励学生一起去看电影。雷夫老师认为:他从没有在学校的首要阅读目标上看见“乐趣”、“热情”、“引人入胜”等字眼。他的阅读教学理念是:“我阅读,是因为我喜欢这样做。……阅读不是一门科目,它是生活的基石,是所有和世界接轨的人们乐此不疲的一项活动。”雷夫老师基于这样一些自己的教学理念,对自己学生设置了与众不同的阅读教学,当然在教学中他善于让学生大声朗读和倾听文学作品、善于利用图书馆和善于选择文学作品,他所教学的学生阅读成绩十分优秀。
对于我们中国的老师来说,在雷夫老师的笔下都成了毫无能力的照本宣科的傻老师。真的是这样吗?当然不是,我们也不想成为傻老师。诚然中国的教学体制我们无法改变,但是我们驾驭教材,对教材的开发和创新使用等方面教师完全可以有自己的教学主张和教学思想。因此不必羡慕雷夫老师的教学自由,而是应该让我们自己好好地去思考和行动起来。比如,我们教学英语的老师总是苦于教材没有给我们足够的资源去教学语音部分,但是我们可以自己去寻找一套适合学生从三年级到六年级的阶梯式语音训练的方法,学生四年学习下来一定会觉得语音再也不是学习难点。对于学生学习单词的构建和记忆也将带来巨大的帮助。
二、相同之处——雷夫老师严而有法
雷夫老师从来都不是为了参加测验或是因为想拥有成绩单上的分数来显示学生进步的老师,他是不拘一格地教学,阅读、写作、数学、历史、地理、化学、艺术、体育,甚至经济学。但是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严格和传授学习技巧是随时随处可见的,这和我们中国的教学观点是一致的。让我来看看雷夫老师的介绍:“学生8点前就开始学习了,在点名以前,孩子们已经在做语法练习了,在收家庭作业以前,连分心去想其他事情的机会都没有。在8点零1分之前,当其他班级学生还悠然从我们教室旁漫步而过的时候就已经进入了学习状况。我们从不浪费时间。就算只是在一天的开始浪费几分钟,一整年下来这几分钟也会累积成二三十个小时。我们的孩子经不起这种浪费。”
想想雷夫老师这样严格地抓紧时间让学生学习,的确是应该学习的。我反思自己在教学中浪费时间的现象比比皆是,比如早晨我的学生就很有可能在7:30分的时候还没有开始早读,因此你必须在7:15分之前到校然后早早到教室组织学生早读;空课的时候经常会因为点击查看QQ里的各种留言而浪费时间,一节空课连一叠作业都来不及批完,因此你必须优先批改学生作业为主要任务;课堂教学中也会因为自己的设计部到位、准备不充分而让学生们虚度时光,因此你必须花时间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当然这些自己不应该浪费的时间是可以努力去夺回来的,学生需要学习时间的保证,教师也需要工作时间的保证。在学校对自己和学生都抓紧了时间,我想教学质量必定会渐渐提高。
雷夫老师也赞赏会传授学生技巧的老师:“许多好老师都会协助学生了解‘很会考试’的重要性。考选择题的时候,‘会不会考试’往往对成绩有着决定性的影响。SAT可能是最好的例子,因为应试技巧对考试时学生的影响也很大,有助于理解力的提高。”上数学课的时候,雷夫老师会让学生们感到自己很聪明而爱上数学。给孩子做加法题63+28,雷夫老师让学生自己出四个选项:91放在C的位置;那么A选项会是什么?学生说35,因为有可能错做成减法;B的选项谁会设计一个答案,学生说81,因为忘记进位了;聪明的侦探会出D这个选项,学生说811,因为乱加而忘记进位。在第56号教室,孩子们知道选择题是精心设计的结果,在正确答案以外的其他选项很少是随便填写的。设计考题的人都是预测学生会错在哪里犯错的专家。“找出”以及“回避”潜在陷阱的过程让学生们乐在其中。
在教学中我们自己似乎都觉得教得很认真,该讲解的知识点也都讲了,为什么学生总是考不好?或许我们就是缺少了雷夫老师这样聪明的应试技巧。就拿我们英语教学来说,考试的时候充满了技巧,我们可以看到一些聪明的英语教师在教学的时候能够对症下药,比如针对学生考试翻译词组的时候忘记写复数形式,老师在平时就让学生在做的时候全出中文的数量词,教学生检查的时候在英文单词复数形式后面做上记号,表示已经检验合格。如果说可以让学生用最轻松的方法学到最多最好的知识,那么教育就做到了真正减负,老师也可以少批很多作业。因此,教育减负教师自身起着很大的作用。
基于自己是一名英语教师,对于艺术、体育等教育不是特别深入了解,自己在这些方面十分欠缺,所以对于雷夫老师这些方面的教学的感受都很佩服。做一个全面发展的教师真的很不容易,美国对基础教育教师的要求远远高于中国基础教育的老师,我希望自己能够博学一点,既然中国的教育要求我们分学科教学,那么自己不仅要在英语教学上有雷夫老师的严格和技巧,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其它多种渠道来教育我们的学生真正变成爱学习的天使,精彩他们的人生。阅读(0) | 评论(2)查看全文>>
从输入到输出,探寻学生语言有效生成(2013-05-31 09:20)
栏目:个人博客
【预设案例】《牛津小学英语》5B Unit9 The English Club Part A Read and say
Step1 Free talk
T: Look at the photo, please. Do you know him?
Ss: …
T: Yes. We have been together for one year. Can you say something about me?
Ss: …
T: I like... But I like English best. So I often go to the English Club.
Teach: the English Club (指板书, 揭题)
T: I want to go to the English Club. Do you want to join me?
Ss: Yes.
T: OK! But you should have a name card. This is my name card. For example: I’m SunJia. I’m from Zhenjiang. I speak Chinese. Can you write your name card now?
Ss write and say. Zhenjiang is a nice city. Teach: city
I’m _______. I’m from _______. (city) I speak _________ |
Show time..
Step 2 Presentation (Learn the dialogue)
...
Step3 Consolidation
T: At Shane English Club , there are some English teachers. Who are they? Let’s watch their name cards. Can you say something about them?
Name: Sun Jia From: China Speak: English & Chinese Name: Tony White From: the USA Speak: English Name: Ann From: the UK Speak: English
Ss: He is… He is from … He speaks …
【生成现象】
学生能够在教学的最后环节介绍教师所给的三个人物的介绍,不过只是局限于三句话即He is … He is from … He speaks …在最后举手参与说的学生很多,学生就这三句话也说得很流利,学生乐意地、大胆地开口说。
【情况分析】
基于以上情况,作为一个听课的老师觉得教师能够培养学生乐意用英语交流的能力,在教学中这方面也是很成功的。不过教师课的一开始是I’m … I am from … I speak …到教学环节的巩固拓展部分是He is … He is from … He speaks …那么教师一开始对学生语言的输入是三句话,最后仍然是三句话。根据教师自我对这个语篇教学的目标设计,其中根本就没有涉及到第一人称转换成第三人称的教学目标,因此可以说最后的拓展就没有任何语言的丰厚,也就是说学生通过语篇的学习语言没有丰厚起来。
【思考探寻】
1.语言输入理论的支持。成功的外语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始终遵循着这样一条学习规律:他必须接受一定量的且适合于他的学习能力的语言输入。这条规律被许多理论语言学家和应用语言学家所证实。朗(Long,1983)曾指出:“获得可理解的语言输入是所有成功的外语学习者的特征。量愈大,学习效果愈好;反之,缺乏可理解的语言输入则会导致学习效果不佳,甚至谈不上外语学习。”2.语篇教学需要理解性地大量输入。作为语篇教学,主题是The English Club,那么必须让学生理解English Club 的基础上,教师设计一系列在英语俱乐部里发生的活动,可以围绕主干句型I’m … I am from … I speak …教师帮助学生建立有意义的话轮,话轮越丰厚越好。在交流的过程中完全可以从语篇中来谈论人物,比如他们的兴趣爱好和居住城市等都可以成为语言交流的资源。语言的输入量越大越好,在有限的篇幅中给以学生较大的语言输入量,以保证学生有充分的语言信息可以接受。3.有输入就有输出。在教学中,一味地输入就变成了填鸭式,这种现象已经远离现今的小学英语课堂了,但是培养学生语言在课堂上最大化地输出,在教学中还需要研究。很多教师都给学生创造了语言输出的活动平台,由于设计的活动使用的语言有限,有时教师又不擅长融合旧知,使得学生仅会用很少的语言表达。因此,要让学生最大化的输出语言,做到语言生成丰盈充实,也就是课程标准中提出的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阅读(0) | 评论(1)查看全文>>
从预设到生成,谈教材资源的深度利用(2013-03-22 14:47)
栏目:个人博客
从预设到生成,谈教材资源的深度利用
无锡市查桥实验小学 吴智丹
【预设案例】《牛津小学英语》 4B Unit2 At a party Part A
T: Look! He is Miss Pu’s friend. He is Liu Xing. The boy with big eyes is Liu Xing.(教师出示刘星的家庭照片) Teach: the boy with big eyes
T: This is Liu Xing’s family photo. Who’s the woman with a big mouth?
S: She is Liu Xing’s mother. Teach: mother
T: Who’s the girl with long hair?
S: She’s Liu Xing’s sister. Teach: sister
T: Who’s the man with a big nose?
S: He’s Liu Xing’s father. Teach: father
T: Who’s the boy with a big head?
S: He’s Liu Xing’s brother. Teach: brother
T: Ben is my friend too. He is a new student. Where’s Ben? There is a party. Teach: party
Mike is Ben’s friend. They are friends. 揭示课题:Unit2 At a party
T: Let’s watch and answer. (教师教学课文)
Question1: Who’s the boy with big eyes?
Question2: Who’s the girl in the white skirt?
【生成现象】从上述课堂实录中我们可以看到,教师为了教学重点句型Who’s the… with…? 通过出示刘星的家庭照片,引出句型让学生初步感知,然后一个个人物逐个问过来。通过学生回答,教师教学重点词汇the boy with big eyes, mother, sister, father, brother。然后教师再呈现课文A部分,让学生一起观察课文中的人物Ben和Mike。从学生的角度看,学生在老师的安排下学习单词,只是一张生疏的照片学生让学生感到很难描述,在学生回答时教师给予了很多的帮助,学生学习表现出难易表达的情绪。然后教师在这种情况下,按照教学设计继续教学课文A部分。
【探讨剖析】如果说刘星的家庭照片让学生感到生疏,导致学生学习无从下手的话,那么怎样可以让学生有话可说呢?我们的思考是,能否借助课文中的图片或人物来教学。一开始,我们可以直接出示Ben的图片来问Who’s the boy with big eyes?学生 观察回答He’s Ben? 再出示Ben’s brother教师问学生Who’s the boy with big eyes? 学生回答He’s Ben’s brother.教师可以说They both have big eyes. They look the same. They are bothers.如果教师能直接开门见山地利用教材中的图片资源让学生就教材中熟悉的人物来谈论,那么学生也不会那么难以表达。
阅读(0) | 评论(0)查看全文>>
《小学英语课程教学论》读后感(2013-02-18 15:35)
栏目:个人博客
看着我的学生们总是埋头在教室里做作业时,我总是渴望聆听孩子们课间的欢声笑语,渴望看见孩子们活蹦乱跳的身影。事实是学生们活动的一幕在我们身边越来越少,随着年级的增高学生们越来越没有活动的时间。为了让学生获得更高的成绩我们都在布置学生做一份又一份的作业。下课可以让学生玩耍不仅是我所希望,更是学生心中的期待。为了让学生从作业中解脱出来,我决定还是要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源头去做更多努力。寒假我认真学习了《小学英语课程教学论》这本书,书中很多地方让我受益匪浅。
在书中第三编小学英语教师技能论中谈到小学英语教学设计和小学英语教学常规两个方面。前者讲述到:第一,分析预期的教学目标,就是教学目标的设计,要分析预期的教学目标,一般来说教学目标的设计应该从提出问题着手,然后以解决问题为目的来收集各方面信息,最后在分析这些信息的基础上制定教学活动的目标体系;第二,陈述既定的教学目标,就是明确了教学活动要达到哪些目标之后,紧接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科学地陈述这些教学目标,以保证所制定的教学目标是明确的、具体的、有效的。联想到平时在自己制定教学目标或是使用组内其他成员的教案时很少对目标有备课前分析,也很少去精益求精地用精准的语言去描述教学目标。因此,以后自己在这方面要注意,尤其是目标的预设可以在备课组活动时大家一起商讨,在使用他人教案时对目标要有修正意见。在教学设计方面书中还涉及谈到单元教学设计,也就是对一个单元教师首先要有单元的总体概述和整体的单元设计思路(包括Language skill, Language focus on, Affection, Strategies, Culture, CAI, Peroids, Assignment等),而我们平时在集体备课的时候很少组织大家用这种方法去研究教材中单元的整体性。后者讲述到:第一,要全盘备课,包括钻研大纲和通览教材,是指提前学习和研究课程标准,对课程标准在小学阶段的要求要十分清楚,以及对所教学的教材内容和编排顺序做到心中有数,通晓全盘。以前我们往往是开学初拿到教材匆匆忙忙赶鸭子上架,教到哪里是哪里。第二,要学期备课,在学期开始前,要钻研教学大纲和通览教材的基础上订出全学期的教学计划,主要是明确全学期的教学要求目的,弄清全册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根据教材编排内容难易多少安排教学进度。书中提倡教师在假期里钻研教材,领会教材编写意图,熟悉知识范围,明确各单元之间的内在联系等等。因此,我也感到学校这次能够寒假里就让我们把教材接回家里提前备课而高兴,这样更有利于我们教师有时间和精力去研读教材。我想三年级的英语新教材目前还没有,但是我在假期剩余的日子里,再去研读英语课程标准,把上册的新教材再好好回味回味,也是为自己新学期备课充电加油。
阅读(0) | 评论(0)查看全文>>
谈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思维缺失(2012-12-28 14:07)
栏目:个人博客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儿童思维的发展往往被教师忽略,教师比较关注儿童语言习得的多少,因此在课堂上围绕语言而教学语言,没有顾及儿童渴望思维得到发展的感受,使原本可以精彩纷呈的语言变得像鸡肋一样,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有时教师对儿童在思维发展的训练上有所体现,然而也受陈旧观念的牵制,使儿童课堂中刚迸发出的思维火花在不经意间不幸熄灭。
(一)没有思维的课堂就没有魅力
思维是人一切能力的核心,如果一堂英语课上只有简单的知识呈现,只有机械的语言操练,只有死板的学习课文,那么儿童渴望英语学习的心愿将在起跑线上就泯灭。很多小学英语教师在英语课堂上没有自己的教学灵感,也不善于创设情境或是设计形式多样的活动,到最后只能让学生死读书、死记硬背,然后去应付考试。其实,语言是人类思想交流的工具,学习英语就是为了能和其它国家的人交流,语言学习就必定有听说读写,因此我们就不难发现语言和思维互相作用,缺一不可。课堂上重视思维发展是必然的,因此,我们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中心,以思维发展为核心,以活动为主线,给学生创造具有魅力的课堂。
(二)教师自身缺乏课堂思维教学理念
儿童的思维是要靠教师来引领的,很多小学英语教师自身对儿童的思维不了解,甚至根本就没有考虑到要发展儿童的思维,以促进语言的最终发展。因此,当我们教学中遇到儿童学不会时,教师就觉得中国儿童尤其是农村地区儿童学习英语太困难了,教师英语教学工作也变得困难重重。究其原因,小学英语教师自身就缺乏思维教学的理念。我们希望一线英语教师能够多参加外籍教师的引智培训,通过对培训者的培训来提高小学英语教师的思维教学能力。
(三)缺乏智慧的思维训练,课堂上误区重重
目前,很多英语教师正在努力探索发展儿童的思维,有时我们看到教师设计了很多活动,企图让儿童在课堂上思维活跃起来,事实上效果并不是令人满意的。主要原因如下:
1.浅尝辄止的粗浅思维
一些老师在教学时会问一些一般疑问句,学生的回答只有乱猜的Yes or No,有时教师还会问…, OK?学生就应和着回答Ok.表面上看上去是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实际上教师的提问无疑是浅尝辄止的粗浅思维。
2.主观武断的限制思维
平时我们习惯于师生之间一问一答,这种问答方式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限制了学生内在潜能的发挥,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说出“活”的话语来?鼓励和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是一种很有效的方法。发散性思维是一种旨在从一个信息源向多方面寻求思维结果的活动。这种思维注重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知识上的迁移,求得与众不同的结果,它在形式与内容上都具有“活”的性质。
3.脱离现实的虚假思维
教师在教学How do you go to school?的时候设计Do a survey的活动,学生通过互相交际调查得到语言训练,在交际的过程中学生必定产生思维,由于调查的过程中学生为了迎合教师的需求,有些学生回答I go to school by bus.而根据实际情况,这个镇上的学生没有人乘公交车上学,小镇上根本没有公交车。学生只是说了其他学生没有说而教师需要说的答案。
4.墨守成规的定势思维
阅读(0) | 评论(0)查看全文>>
入门英语思维教学探航(2012-12-28 13:43)
栏目:个人博客
案例:
(教师呈现并教学完《英语 三年级上册》Unit1 Hello!中的语言知识Hello!/Hi./Good morning./Good afternoon.之后,对课文图片环节的教学。)
T: Look at the picture. Who is she?(教师出示课文图片1)
S: Miss Li.
T: Who is he?
S: Mike.
T: What are they saying? (教师中文解释:想想他们会说些什么?)
S: Hello, Miss Li. Hello, Mike.
T: En.(教师愣了一下,意识到想要学生说的答案,不对。)Yes, you are right. (教师再用中文解释:想想他们还能说些什么?)
S: Hi, Miss Li. Hi, Mike.
T: Good. (教师突然醒悟,感到学生真聪明,于是再用中文解释:想想他们还能说些什么?)
S: Good afternoon, Miss Li. Good afternoon, Mike.
T: Oh, sorry. Please look at Mike. He has a schoolbag. It is in the morning now. What are they saying?
S: Good morning, Miss Li. Good morning, Mike. (学生不需要老师提醒,立刻举手。)
教师又出示课文图片2,3让学生交流图片中的人物分别说些什么?学生能说出三种答案Hello,… Hi,… Good morning,…课文最后一幅图学生正确说出Hello,… Hi,… Good afternoon,…当教师问学生怎么知道时,学生告诉大家看到了书上的一只钟是下午两点。
思考:
这是开学的第一堂英语课,这是三年级起点教材的第一课时,这是教学中看似内容最简单的一课时。如何在这短短的40分钟教学打招呼的用语,以上是教师上课的一个片段,由师生的对话互动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很多值得借鉴的教学理念,尤其是值得学习教师对入门学生英语思维的培养。
1观察力培养
教师充分利用教材教学资源,让学生细心观察图片,指导学生明白墙面上的钟表示时间,不同的时间使用不同的语言打招呼。
2想象力培养
图片中人物的语言可以是多种答案,教师引导学生发挥想象,从而说出不同的语言,让学生抛弃书本的限定,大胆地使用各种语言表达意思。
3思维能力培养
思维的发散性教学往往是英语教师忽视的,生活中语言离不开思维,语言的表达需要思维支撑,因此培养学生正确的打招呼,用正确的英语思维考虑语言,大大促进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4语言运用能力培养
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教师对学生各个方面能力的培养,观察教材图片的能力、发挥想象的能力和思维训练的能力。从而使学生在实际的生活情境中灵活使用。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 2011版》中指出:学生通过英语课程掌握基本的英语语言知识,发展基本的英语听、说、读、写技能,初步形成用英语与他人交流的能力,进一步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为今后继续学习英语和用英语学习其他相关科学文化知识奠定基础。巴班斯基指出:只有在师生积极的相互作用中,才能产生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学生的思维在教师的牵引下,像风筝一样,放飞高空。
阅读(0) | 评论(0)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