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国雁

部门组:

学科组:数学

我的博客数:15

我的评论数:1

• 个人博客 (15)

向优秀的你学习

做毕业试卷随想(2017-04-17 15:47)

栏目:个人博客

做毕业试卷随想

活动背景:

本次组织全校教师在开学的第一个教研活动日进行体验六年级毕业时的“大考”,主要是基于以下的想法。

1. 教师发展之必须。我校几年来实施的学段教学循环制度,从一定层面上束缚了老师们的手脚,老师们多年任教一个学段,对自己所任教学段的教学内容、目标要求已经熟记于心、甚至不用任何准备,也能上出高效的课,渐渐地疏忽了其他学段的相关信息,很多老师反映,教着、教着,把自己也教笨、教傻了。所以,学校准备让有意愿、有准备的老师要实施小循环、甚至是大循环的教学。做做毕业试卷,进行热身运动显得很有必要。

2. 学情变化之必须。50159月的分流,使得我校的流动儿童比例从64%一下子提升到82%。家长素质决定了家庭教育的严重缺位和缺失,使得我校学生的学业水平总体急剧下降。为了能尽快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升学生的学业水平,我们老师们必须站在高维空间来整合设计教学资源,必须对小学阶段所任教学科的教材有个整体把握,这样才能在教学中真正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分层教学,才能比以往的教学更有效、更高效。所以,安排老师们进行此次“大考”,也能从一个侧面全面地了解本学科小学阶段的学习内容。

3. 学校发展之必须。从近年来学生毕业考试以及每学期教研组组织的教学调研来看,我校的英语水平在稳步、缓慢的提升,而我校的语文和数学成绩总体比较靠后,我们毕业学生的学业成绩基本上就决定了初中学生的学业等次。所以,对于奠基工程的小学阶段,从一定层面上讲,我们担任着重大的教学任务,我们的工作要让查桥老百姓的信任和满意。要向社会交出满意的答卷,我们老师必须与时俱进地学习和发展。

总体情况:

作为数学老师,我参加了数学组的“大考”。考场上老师们积极认真、奋笔疾书,我想,来考场巡考的张校长一定也是这样的感受。一节课的时间未到就有半数以上老师交卷,显示出我们数学老师较强的解题基本功。

从教导处对此次考试汇总的情况来看,教师的成绩普遍很高,尤其是低段的数学老师,竟然也考出高段老师的成绩,甚至还有超过了一些高段的数学老师的成绩。语文成绩还是有些差距的。

个人反思:

本次考试我一气呵成,用了26分钟。因上午参加刘金鑫的考核课听课,之后大课间和第三节课都在商议撰写《江苏教育》杂志的事情,手头带来一份回家作业的半张小试卷,所以放弃了逐题检查,开始批阅试卷。

看到95分的成绩,我很不满意。尤其是当看到任教低中年级的以及我们老教师们的高分成绩时,我的心情有些低落。翻看到错误的计算题和漏写单位的填空题,感到非常懊恼和委屈。与这些感受同时出现的是教室里孩子们类似的场景,平时我们老师看惯了学生在作业和测试后流露出的这样感受,不仅仅是成绩好的学生还是成绩差的学生。反思自己对待学生的态度和方式,对待成绩好的学生,我们也许更对的是一份同情和鼓励,对于成绩差的、甚至学习不认真的学生,我们就会有狠狠打击他们的“窃喜”和付出后得不到高质量回报的“心酸”。我想,看到95分的我,此时我最需要的就是有人能一起静静地分析和得到理解鼓舞。所以,这份感受提醒我,下次在组织学生测试过后,少一些对学生的问责,多一些对学生的理解和宽容,以及在此基础之上对学生真心的鼓舞和期待。

其实,对自己的这份要求,我已经在慢慢地做了。为了能切实地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我与班级里的学困生早就达成了协议,不管是开学初还是期末阶段,每天完成了当天的各科学习任务后,我们都要延长学习时间。在这段延长学习时间里,我们组织他们进行上小课,有时是课堂作业里的一个难题,有时是新授课里的一个难点的理解,比较多的是一起讲解当天回家作业中的几个题目。让他们能做到当天学习当天搞明白,数学中的小问题在演变成大问题前就能没有问题。因为在这段“小班化教学”的时间内,我放慢了教学的节奏,夸大了对他们点滴进步的肯定,他们渴望学习进步的意愿能得以一小步的实现,他们一小步的进步老师都能看到并表达出来,可以说,这段时间是学困生最快乐和轻松的时刻,所以每天的道别时“再见、路上注意安全”的声音也是富有快乐的韵味。

当然,我要不断地提醒和告诫自己,唯有书本阅读和笔耕不辍才是体现自己价值的唯一通道。

加油!

阅读(7) | 评论(0)查看全文>>

老师,请小心你的言行!(2017-02-08 21:04)

栏目:个人博客

老师,请小心你的言行!
 数学课临下课时,我把昨天孩子们解决实际问题的小练习纸进行了讲解,由于时间关系,我主要挑选了之前统计到错误相对集中的几个题进行详细讲解,于是大部分的学生已经订正并上交了。我就请需要老师继续讲解的学生围到讲台上准备针对性地讲解。一下子,讲台前涌来了六、七个学生,他们拥挤在一起一边订正会做的,一边等着我给他们讲解。我看看时间马上就要下课了,讲解已经来不及了,于是我就对座位在讲台旁第一张的鸿飞说,你回座位去订正吧!

 

没过半分钟,下课铃声响了,我就组织学生排队准备去食堂用餐,无意中发现鸿飞没有及时出教室,他趴在座位上看似在继续订正呢。我心里一阵温暖,鸿飞这小家伙上进心还是蛮强的呢,想必是要订正完了再吃饭。

于是,我招呼小干部先带领大部队奔赴食堂,我就走进教室去看看鸿飞。不想走近一看,鸿飞握着笔托着头在默默地流泪,看到他微红的眼睛,看来已经伤心了好一会儿了。我的大脑迅速开始运转,鸿飞不是一个爱哭鼻子的学生,刚刚也没有发现他与哪个同学之间有争执,那是为什么呢?

我很好奇地问:“鸿飞,你怎么啦?”

他看了我一眼,没有回答我的问题,继续看似认真地订正习题。显然,他有委屈。我隐隐感受到这个委屈与我的不当有关。

我的大脑迅速地飞转起来,回想着刚刚课堂上发生的各个情节。

于是,我说,我先批一会儿同学们交来的练习纸,你先想想,是什么事情让你伤心,想好了告诉我,然后我们一起去吃饭。

我知道,鸿飞的个性,他不是内向的孩子。

果然,过一会儿,他红着眼睛走过来了。

从他断断续续的描述中,我了解到,是我刚刚不经意地一句“鸿飞,你回座位去订正吧!”伤害了他。

这句话让他感受到老师对他的歧视,他以为接下来老师一定会安排讲解题目,让他回座位的意思是不让他听!

听完他的陈述,我终于明白整个情况。

我赶紧向他解释。

一开始老师是准备讲解的,但是看到午饭时间马上要到了,这些问题只能下午抽空在讲了。另外讲台上围着的学生比较多,会互相影响到订正的质量,而他的座位离讲台最近,所以安排他回座位上去订正。我一边解释,也一边向他口头道歉。

最后,我说,让老师抱抱你,表示向你道歉,我抱着他的头,在他耳边说,鸿飞,对不起。此时,我感觉到了他的身子一下子柔软了。

 

当我们俩一起向食堂方向走去的时候,我感觉到了冬日无间别样的温暖。

 

阅读(2) | 评论(0)查看全文>>

由“李玉贵——因为这里见不得冷场”想起(2017-02-08 20:59)

栏目:个人博客

由“李玉贵——因为这里见不得冷场”想起

无锡市查桥实验小学   朱国雁

读了“李玉贵:我在大陆上课很紧张,因为这里见不得冷场”这篇文章,让我想起了上个月袁冰柔来我教室听课时她曾提到的一件事情,她提出上课时我曾忽略一个学生(邓杨)的发言,在没有等到他全部说完话,就邀请了另一个学生来发言,使得邓杨同学有些尴尬地站了一会儿。所以,我觉得,我是该认真面对在课堂上学生发言的这件事了,是该理解李玉贵的用苦良心了。今天的数学课,我就关注了自己对待学生发言的耐心,在学生发言时,我静静地站在一旁等待,用期待的表情,欣赏和鼓励学生发言,我的眼神专注地停留在发言学生的身上,用余光牢牢地稳住教室的气场,而不像以往那样追求热闹的场面,急于寻求其他学生更精彩的发言。

这一小小的主动改变,我好像感觉到学生的听课也更专注了,课堂上真的出现了学生之间观点的回应、同一话题的争论。如,在学习纳税内容时,批阅学生回家预习作业的情况,我发现了学生在百分数的乘法计算中不会根据数据的特征,灵活选用把“百分数化成小数”还是“把百分数化成分数”后计算,于是在例题教学时,展台出示了学生的两种不同计算方法,“60×5%=60×0.05 (例题的做法)和“60×5%=60×1/20”。此时,老师提问:“你觉得哪一种方法好?为什么?”

在组织学生在发言交流时,我要求自己只做一件事情,就是投入地倾听,当一个学生发言完毕,我就说:“谁能接着他的话进行反驳?”学生自然就开始了话题的延续,在学生互相思维的交锋中,最终达成要根据算式中数据的具体特征,灵活选用合适的转化方法进行计算,使得计算比较简便。比如,把百分数化成分数后,如果分母正好是另一个乘数的因数,那么,化成分数计算比较简单,反之,化成小数计算相对简单。

 

 

   李玉贵:我在大陆上课很紧张,因为这里见不得冷场

 

我在大陆上课很紧张,因为只要发言的小孩说得比较慢,只要他说得磕磕绊绊、支支吾吾、断断续续,马上就有十几个尖子生争着举手。这时候,如果老师没有专业自主又喜欢热闹的场面,他就真的会去点其他举手的孩子,还会对原来发言的孩子说一句:下次想好了再说。作为老师,我们每天最努力要做的,是让学生成为互学共学的伙伴,而不是学科教学。学生如果不互为学习伙伴,有再好的想法他都不会想跟同桌、跟好朋友分享,只会想举手告诉老师,老师就只有累死。可是,正是我们塑造了这种文化,让小孩误认为,他的想法要得到老师认可才有存在的价值。

那么,什么才是“学习共同体”下的听和说呢?

第一次去日本教室参观学习时,我听得很吃力,因为学生说话很小声,老师说话很小声;学生讲话不举手,前一个讲完之后,第二个学生会接替这个话题,回应前一个小孩的观点。话题不停轮转,那是真正的对话。我非常震惊,借镜自照,照见我自己课堂上的学生发言状态:第一,他必须举手;第二,他必须经过我的允许跟指名;第三,他必须站起来。 

但这些还不是最紧要的。最紧要的是,我们当时问了一个很没礼貌的问题:台湾的小孩为什么都不善听,日本的小孩为什么那么善听?佐藤学老师回答说:如果每位老师每天在课堂都跟学生示范如何听,再小的声音老师都愿意听,说得再断断续续的话也耐心公平地听,这样我们的小孩每天就在看如何听,久了他就会听。他的意思是:老师自己不是一名好的示范者,却还在怪小孩不会听。是的,孩子是我们教出来的,最没有资格批评小孩没能力的就是老师,他们的不足正是我们专业成长的空间。   

什么叫听?佐藤学老师说:听是建立学习关系。我们追问:那差生怎么教?佐藤学老师回答说:那你就听他会到哪里。在日本我曾听过一节三年级的数学课:两位数乘以一位数。先出两道题:第一题是71×8,第二题是56×8,请用竖式把答案算出来。日本老师一开始完全让学生自己去算,大部分学生都算错了,一个班大概只有六到八个人算对。这是佐藤学老师一直强调的:课堂应该有三成的时间去挑战学习,即不教简单的内容,给学生一定的空间去伸展跳跃。  

课上到一半时,有个小女孩突然站起来说:我可不可以发言?大家回答她:好,请讲。她说:我用了平常的算法,可是算到中间就出问题。同学问她:你出了什么问题?她走到台上算给全班看,每算一步停下来跟全班核对一下:6×848对不对?时候老师不见了,其他同学自己会回应她:对!你看,当老师没有强势地发挥主导作用时,学生可以充分互学,话题可以进行,彼此可以互相解难。老师越强大,学生就越不尽他学习的职责。   

小女孩继续说:6×8=48,所以我在个位上写下8,但剩下的40,我不知道写在哪里?于是全班好多学生很开心地附和说:我也不会我也不会哎!这就是让人安心的课堂,而我们的课堂呢?小孩花很多力气把不懂憋在心里,不懂装懂。其实,小孩的不懂一定要说出来,这样才会发现好多人跟他一样不懂,这样他就会很安心地去弄懂。

会听,敢说,还要能等。我们的老师往往是不耐等待的,学生稍微一慢就觉得冷场。你心里的假想,最好是前面的人刚说完,后面能够马上接上,等三五秒都觉得漫长。你想不到的是,那三秒、五秒的等待其实非常值得,即便是几十秒也很值得。   

在日本的一节社会课上,一名女生点了同一个小组的男孩发言,男孩虽然是主动举的手,但其实并没有把握,所以站起来大约三十秒钟没说话。但你看其他组员有争着要发言的吗?有悄悄告诉他答案的吗?没有。佐藤学老师说,这叫“无所事事的体贴”。因为每个人内心其实都想成为自立的人,在他很明显地表达出需要帮助前,你最好先按兵不动。所以,我们习惯在学困生旁边放优等生的做法也是不对的。我们要教的是让学困的小孩有问题敢问,提问是他的生命责任,他要学会自己去解决问题。  

三十秒后,男孩开始说话了,整个课堂的小孩都在侧耳倾听。你说这样的时间投资值不值得?后来我自己上课,经常这样要求小孩:只要有人说话,你们就不可以举手,认真听对方在说什么。  

我在大陆上课很紧张,因为只要发言的小孩说得比较慢,只要他说得磕磕绊绊、支支吾吾、断断续续,马上就有十几个尖子生争着举手。这时候,如果老师没有专业自主又喜欢热闹的场面,他就真的会去点其他举手的孩子,还会对原来发言的孩子说一句:下次想好了再说。告诉你,那已经是他这辈子想得最好的时候了。他正在努力搜寻、组织、关联你的话题跟他的思绪的关系,他试图将零碎的思维片断组织成语言来跟大家沟通。但你却因为没有专业直觉而点了别的同学,而且别的同学回答得又快又好。于是,这个小孩就只能得到一个很差的自我印象,尽老师和同学完全没有恶意,但事实上他会越来越不爱讲话。这就是课堂文化的敏感性。老师带着温暖的心去听、去等,这些敏感性就会出现。 

要建立学习共同体,需要改变的地方很多很多:谁在说话,为什么要聆听,怎样温暖地等待,等等,只是很小的一部分。我们要一直研究自己的课堂,请记住:修,是为了行。

 

(本文根据李玉贵老师在第十届“新经典”大讲坛上的演讲整理,欲阅读和聆听更多名师的教育智慧,请进“当代教育家”微店)

 

阅读(0) | 评论(0)查看全文>>

学习是工作的驿站(2016-12-08 10:21)

栏目:个人博客

学习是工作的驿站

2016.11.30-12.2参加第三届悦远教育海峡两岸

小学数学核心素养课程与教学观摩研讨会有感

无锡市查桥实验小学  朱国雁

 

非常的荣幸,这次能借助“严育洪名师工作室”参加到这样一个高大上的数学盛会,三天的学习,我一直沉浸在兴奋之中。本次活动并不走一般的常规做法:在某一个规模比较大的学校进行上课报告,主办方租用了一个大宾馆的大厅进行全过程的活动。来到了活动现场,我才真正了解到了这样一次活动的性质,主办方是上海悦远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学术支持是《小学数学教师》编辑部和《小学教学》杂志社。在此之前,已经举办过两届海峡两岸的研讨活动,八士实小的许志君曾经参加了第二届活动,地点和活动方式大致与本次是一样的。

活动没有一本正经的开幕式,所谓的开幕式和主持都是有《小学数学教师》特约副主编陈洪杰一个人包办了,他的随和和看似随意的话语都是走心的,给我留下了温暖的感受。

本次活动虽然冠名为海峡两岸小学数学“核心素养” 课程与教学观摩研讨会,但是在活动过程中,并没有对数学核心素养的具体内容进行界定和研讨。而是聘请了一些专家老师,通过上研讨课和二三十分钟思想汇报的形式向与会者传递了如何让“核心素养”从顶层设计到在小学数学学科上的落地。

活动安排比较紧凑,思绪还来不及整理,下面就记录听课后的直觉算作学习后落实的起点。

一、团队的力量心生羡慕

第一个半天是有吴亚萍教授领衔“新基础教育”团队上场,吴亚萍老师是华东师范大学副教授,“新基础教育”数学学科核心专家,“生命·实践”研究院副院长。为我们献课的是丁恺老师(上海明强小学教师,教育学硕士,先后两次赴英国交流)和顾雄老师(江苏常州局前街小学教师,常州市学科带头人),我很羡慕这两位老师,他们一定是参加到了吴亚萍教授的研究团队,所以就有机会尝试不同的教学生长和人生成长了。他们执教的都是上海教材的“数学广角”的内容,分别是《相连问题》和《烙饼问题》。《相连问题》就是我们苏教版教材上的找规律内容。听完他们的课堂感觉到与严育洪老师带领我们开展了“任务驱动”课题研究有异曲同工之处。都是出现一个大问题,然后让学生经历化大为小以小见大,学会主动转换灵活求变;经历有序研究寻找规律,掌握方法自觉开展研究;经历归纳概括抽象结论,感悟划归、符号、函数思想。

比如在“相连问题”的课堂引入环节,教师出示11111111×11111111=?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可以如何开展研究,引导学生从1×111×11111×1111111×1111开始思考,直接写出11111111×11111111的答案。在总结时,学生大谈给到他们的启示,我好羡慕这些大都市的孩子,他们能结合自己的学习过程有序发言,思路清晰,语言完整规范。我想到我的课堂上,每天给孩子们鼓劲,哄着、骗着、激励着让他们发言,还自以为效果不错,与这些孩子的表现相比,我的积极性似乎有些消沉了。其实,也更让我看清了努力的方向。

接着老师说,我们就带着这样的思路开始研究。出示例题:爷爷奶奶要在有空闲的100天之间选择相连的8天出去旅游,有几种选择的方法?教师启发到:大数据问题可以怎样解决?从相连的几天开始研究?至少有2天时,选择相连2天的情况有几种?相邻345天中,有几种相连2天的?可以采用圈一圈、画一画等方法独立研究。

在听课的过程中有许多的想不到,当教师出示11111111×11111111=?之时,竟然有三五个学生知道得数,说是辅导班学过了。在接下来的研究过程中,感觉都如蜻蜓点水,点到为止,孩子们竟然都能跟上,发言还是那样的积极。在台湾老师执教的比和比值的课堂上,竟然全班学生都已经在辅导班里学过了!

学生发言的场景让我羡慕,我一定要与我的孩子们分享,并激励他们跨出发言的障碍,能发扬自我。

 

二、特级教师的课堂就是有个性

第二个半天是特级教师刘德武和徐斌同台上课和报告。三年前到江阴听过刘德武老师的课,几年不见,他还是那样的矍铄,他上的《轴对称图形》完全按照自己的思路上课,他给自己的课堂设计了十个问题,

他就顺着自己的设计的问题进行上课。尽管问题之间没有漂亮的衔接,但是感觉非常实在,也很好玩。

他的报告主要是针对近一年来听到的数学课堂进行点评,分享了听课过程中针对教师提供素材的改进和突发其在的思路。我想,要是我刘老师就在我们无锡就好了,可以邀请他来听听我的课堂,可以跟随着他去听课,在相随中浸润自己,提升自己。其实,我是身边也有特级教师凌国伟,时机成熟的话,我也要跟随着他,去不同的学校,学习大家的不同。

我久闻徐斌老师的大名,他本人和数学课还是第一次领略到。徐斌老师现在任苏州大学实验学校副校长,他倡导“无痕教育”,我曾经在《小学数学教师》上读到关于无痕教育的文章。

他执教了苏教版的《平均数》,他的课堂力求让学生理清平均数与平均分的联系,理解平均数这个统计量的含义,移多补少和求和平分这两种方法处理得很好。他们的课堂都是不受上课时间的约束的,想上到什么时候就什么时候,所以,他们在某些我们不敢停留的地方可以停留,所以,可以听到学生不同的声音,给课堂带来了意想不到的精彩。

徐斌老师结合自己关于无痕教育的著作,主要对无痕教育的四个策略进行了20分钟的阐述。那就是不知不觉中开始;潜移默化中理解;循序渐进中掌握;春风化雨中提升。他这四个策略,我非常喜欢,我自己的课堂上也是在追求这样一种境界。看来,要寻找一些徐斌老师的关于无痕教育的书著进行学习的。

 

三、数学阅读也可以尝试一下

第三个半天是唐彩斌和台湾老师的课堂和报告。参加本次活动的其中一个小吸引点也就是去听听唐彩斌老师发出的声音。唐彩斌老师长期奋战在数学课堂的第一线,记得十多年前去杭州参加教材培训时,他是教研员,他钟爱数学课堂,现任杭州时代小学校长。他上了一节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的练习课,他照例用上了他最青睐的几何画板。但是我认为本堂课上的几何画板没有发挥比较好的作用。他设计的用定长的篱笆围最大的长方形的活动很是有趣,尤其当靠墙围出时,要破开“正方形面积最大”的定势,这个设计点我很喜欢,能让学生经历自我否定、正向探寻的思维过程,较大地激发学生的数学能力的提高。

他的报告有谈到世界各国对于学生核心素养的研究,他把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寄放到了数学阅读的视角。他推荐了好多的数学读物。我建议徐明珠进入相应网站进行筛选,可以为学校的图书室增添一些数学读物。

台湾房昔梅、孙德兰老师各自执教了一节数学课,他们的课非常注重学生活动,就像在讲故事中利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所以,他们的课堂非常注重创设吸引学生的问题情境,鼓励学生透过情境来解决问题。教师的任务就是透过课堂活动来读懂学生。让学生在找答案中自然而然地归纳解决问题的策略,最终找到最佳的解决问题。课堂上教师总是先提供学习的工具,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教师希望通过数学学习不只是让学生学得运算规则或者学习受挫,而是让学生获得带得走的能力。嘻嘻,我的课堂上也有这样的想法,我也觉得,学生获得的能力比知识更重要,所以,课堂上我总是喜欢让孩子们来主宰课堂,让他们能在数学课堂中找到自己的价值,获得学习的快乐体验。

四、绘本课和全课程是孩子们喜欢的课堂

第四个半天是数学绘本课和全课程课堂。两节数学绘本课分别是王炜、陈燕虹老师执教的。王炜是浙江温州市教师教育院数学师训员,倡导数学绘本和学科教学的融合渗透。陈燕虹是特级教师,桂林秀峰区教研员,广西作协理事,致力于中国原创数学绘本的创作与教学,《小学数学教师》封面人物。听课前,我对绘本课充满这期待,听完绘本课,我觉得绘本课花时都比较长的,有些不适合一般的教学作息,绘本的内容其实就是创设了一个情境,只不过这个情境比较有趣,情境味儿的比率比较高,孩子们会被情境深深地吸引进去,趣味性浓的数学课,孩子们看起来学习非常有劲。

上次北京亦庄实验小学匆匆之行,没有深入到课堂听到课,这次的两位老师给我们带来了全课程的真实课堂。首先有北京亦庄实验小学包班教师、“全课程”研究中心数学课程专家、特级教师孙娜给我们带来了一节二年级的找规律课。她创设了一个国家博物馆王冠宝石失踪追寻的情境,在这个过程中,破译了多个找规律的密码,最终找到了失踪的宝石。后半节课是有王建新老师来上的,老师毕业于北京舞蹈学院音乐剧系,中国儿童艺术剧院演员,北京亦庄实验小学“儿童创造性戏剧”专业教师,具有丰富的舞台表演经验。老师通过音乐、语言和夸张的表情,创设了怪盗黑猩猩追踪王冠情境,他带领孩子们穿梭于舞台,利用身体摆出ABC等密码,机智地与黑猩猩展开智斗,利用规律设计密码。

这样的课堂,孩子全然沉浸与活动和玩耍之中,忘记了上课,忘记了学习,真正做到快乐学习、全面发展。我真心喜欢。

常有这样的感觉,很长时间没有接触到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或是外出学习优秀教师的课,对待学生的心态会越来越浮躁,总觉得学生这也不行,那也不行。而有机会学习充电后,再回到教室感觉却是“教师当有一颗包容的心”,教师应该站到四维空间去看待我们的教学,什么是教育?如何才是教育?这些问题值得经常反思。这几天的学习活动,我一直在思考:怎样把名师的教学优点尽快融入自身的课堂教学中,让自己的课堂教学变得更有特色、更有实效,让自己的教学更有风格,教学更有思想。

最后,感谢学校领导能批准我的外出学习,感谢徐明珠一路的陪伴同行,感谢自己坚定不移的学习,看到三分之二人员的早退没有动摇,坚持学习到最后,感谢自己的好学,把《心平气和的一年级》读完了。这次外出学习活动算式行走中的短暂停留,这样的停留我很喜欢,也很开心。

 

阅读(2) | 评论(1)查看全文>>

《他每天能见到妈妈的》(2016-05-23 20:10)

栏目:个人博客

《他每天能见到妈妈的》
 
我喜欢早上一到校就进教室批阅当天的回家作业,今天也不例外。期间,一个刚刚进教室的学生告诉我,皓皓又在校门口不愿进学校上课。我没有停下手中的工作,思考着,学期初我们俩约定——以后不再出现赖在校门口不进教室的情况了。今天,该如何面对此事?我想,也许一会儿他就会在班主任钱老师的带领下进教室的。整队参加升旗仪式时间到了,皓皓还是没有来,我有些着急了,赶紧去校门口看个究竟。
远远地,我看到他站在移动大门的内侧,大门当然是紧闭着的。走近他时,门卫上三个师傅也看到了我,在说,朱老师来了,也许他会听话了。
我用手挽着他的肩,在他耳边轻轻地说:“我们站旁边一点,不要让门卫师傅们听到我们的悄悄话。“于是,他有些勉强地移动了步子,随我来到了几米之远的体育办公室外墙边。我们的谈话开始了。
你今天不进教师上课,是不是又在想爸爸啦(记得每次不进教室,他总在边哭边说,我想爸爸了)?
恩。我看到他的眼睛有些红,好像哭过。
今天是不是爸爸送你来学校的?
恩。他轻轻地回答。
爸爸送你来了,是去上班了?还是在家里休息?
去上班了。
你希望老师打电话把爸爸喊来吗?
无语。
想想看,爸爸来了后会怎么做(上学期他几乎每个月要有一到两次这样的表现)?
他会打我,然后,把我带回家后继续打。
然后呢?
然后就叫我抄作业,50遍、100遍地抄。
抄了有用吗?
有,抄了英语单词就背出来了。五年级的孩子,还是有些小天真的。
好了。不说爸爸的话题了,老师猜你今天没有完成双休日的作业,所以不愿意进教室。
没有,我全部做好了。紧接着,他把周五老师布置的作业一样一样地说了一遍。
看来,可以排除他今天不是没有完成作业不愿上学的情况。
那作业也做好了,你也知道爸爸要上班挣钱养活你和爷爷的,那你为什么不进教室呢?你是学习上有困难听不懂课?
不是。
我们班级睿睿同学,他上课什么也听不懂,什么作业也不会做,需要老师手把手教,你说他在学校是多么的痛苦,可是他还是天天来上学的。
可是,他回家有妈妈呀!
他的话好像刺到了我什么地方。对呀,皓皓年幼时父母离异,他都是跟着爷爷奶奶和爸爸一起过的,去年奶奶的过世,让皓皓又少了一份疼爱。
我终于明白了,皓皓不愿进教室,尽管嘴里喊着“我要爸爸”,实则是他太想妈妈了,他缺失了妈妈的爱。
于是我们的话题转向了远在老家,并已经改嫁生女的妈妈。
他告诉我,暑假就能去老家妈妈那里,可以与妈妈那个家庭一起生活一段时间。在谈论妈妈的过程中,他的脸上不由自主的出现了一丝笑意。他说妈妈很少电话给他,只能见到妈妈寄来的东西,每次在寄来东西后打个电话,问问有没有收到了。他的话语中,我感觉到他需要妈妈平时的问候,寄来的物品代替不了妈妈传递来的爱。
于是,我说,我来跟爸爸说,让妈妈经常给你电话,你可以向妈妈汇报你的进步。
沉默了一会儿。
他又说,我讨厌下雨天,太无聊了。
对,双休日两天连着下雨。
他说,我出去找朋友玩,他也不在家里,幸亏我买了一些零食,不然太没有劲了。电视也没有什么好看的。
还有,我想奶奶了,在家里就看着她的照片,挂在墙上,很想奶奶。
在明白了他的心意后,我说,你认为奶奶和妈妈希望你赖在校门口不进教室上课吗?希望你是怎样的表现?
接着我说,那,你觉得现在是让爸爸停下工作,回来陪你还是跟老师一起进教室?
我感觉到,此时搀着他进教室的手已经完全没有抗拒的力量了,我们像好朋友一样走进了教室,看着他在卸下书包时长长地舒一口气,我知道,他现在已经没有问题了。
作为他的数学老师,我觉得孩子真是可怜。其实爸爸妈妈离异后是可以做到不影响孩子的,只要他们各自给孩子该有的爱。让孩子感觉到爸妈离婚不是孩子的过错,是大人之间无法相爱的问题,但是爸爸妈妈是永远爱你的。该与孩子的沟通还是要继续,该和孩子的相伴还是要有,不要让小小的心灵承受过多的责任,给孩子一个美好的童年。

阅读(1) | 评论(0)查看全文>>

徐州支教随感2016.3(2016-04-12 14:52)

栏目:个人博客

徐州支教随感

无锡市查桥实验小学  朱国雁

2016330日—41日,我、曹小勇、浦季铭、钱艳艳四人一行踏上去徐州丰县欢口镇后大营小学支教的列车。我上了一节五年级《分数的意义》数学课。课堂上孩子们求知欲非常强,他们的眼睛里充满是期待、渴望、积极。跟他们上课,我的心里是愉悦中带着丝丝忧伤。走进校园有些熟悉而陌生的感觉,他们的生活环境与我的小学时代竟然非常相似,校园里随处可见裸露的沙土,在上面玩耍的孩子满头满手都是灰。课堂上的孩子们很是拘谨,他们习惯了集体回答,拖声拖调的声音让我们有些难以接受。一次次,我们不厌其烦地教他们用短促的语气回答,他们在进步的同时,露出羞涩而快乐的神情。短短的支教活动,不仅仅让我时刻沉浸在一份感动之中,感动中掺杂着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对我来说,这个过程更是一份对自我的历练,激励我珍惜拥有的,抓住当下完善自己。

一、满眼是沙土。

一踏上欢口镇的土地,见得最多的就是脚下的沙土。我们坐在李校长的私家车里赶往学校,尽管中午的气温有些高,我们的领口有些微微冒汗,但是车窗、天窗只能关得严严实实的, 因为一路上所经之处,地面颠簸、尘土飞扬。乡间的道路不是柏油或者水泥铺成的,而是我小时司空见惯的石子路,两旁没有绿化带,载种着一些瘦弱的小树,再远些就是一片片的麦田。远远看到后大营小学时,也仿佛是笼罩在一层久远的灰。学校的围墙,是用黄色的涂料粉刷的,给我的感觉像是一座庙宇。也许当地人把学校,这个有文化的地方,供奉成心中的庙宇。

二、学校印象。

学校门口好像铺着水泥地,但是临近马路,路上的尘土与学校地面无缝对接。学校的建筑看起来有些奢侈,有前后两栋两层的教学楼,据教导主任刘主任介绍,学校本来只有一栋教学楼,后一栋是村上一个台胞出资所建。目前学校有7个教学班,300多个学生。前一栋教学楼有六个教学班和校长、教师办公室,以及两个电脑房。一年级的另一个班就安排在后一栋楼里。其他专用教室也就安排在后一栋楼里面。据刘主任说,那些按照省标准配备的专用教室从来也没有人去用,因为学校老师严重老龄化,现代化的设备不会用。由于天气实在有些闷热,刚刚到学校的我们还要执教观摩课,于是我提议找个地方换件薄一点的衣服。刘主任热情地领我去了大锁把铁门的电脑房。里面的电脑是全新的,但是已经积了一层均匀的厚厚的灰。据刘主任说,这些设备也是没有人会使用,所以这个地方也只能堆积着灰了。

三、数学课堂。
    还没有上课,二楼上的三、四、五年级的孩子就在走廊里偷偷地张望,因为我们三个分别要给他们上一节课。临上课前,我走进教室,因为要装课件,所以,我对坐得端端正正的孩子们提议,可以处理一些自己的事情,让我准备好了再给大家上课。一些孩子自觉地拿出了数学书,翻到今天的新课内容开始了自学,显然,他们的老师早就把课题告诉了他们。孩子们脸上个个抑制不住露出了喜悦的笑容。课前聊天时,我问,你们看到我还有后面坐着的听课老师,有什么感受或者想法。孩子们显得有些麻木,他们不知道自己是可以有感受的,不知道如何谈自己的感受,终于一个大胆一些的孩子在底下悄悄地说,老师,我有些紧张……

在与孩子们互相问候时,我就发现孩子们在齐声回答时,喜欢拖声拖调,我听了很是难受。所以,在课堂上我一次次鼓励孩子们说话要利索,改掉拖音,孩子们望着我腼腆地答应了。

在与孩子们上课时,我时时感觉到,我有多么的喜欢他们!他们求知的眼睛是那么的有神,他们黑黑脸蛋上写满了认真。给他们上课,我没有初次接触而陌生的感觉,反而是全身心地放松,似乎我们本来就是熟悉的师生,就是一家人。

尽管这次支教上课时间短暂,有些走走形式的嫌疑,我真的希望自己能留下一段时间,能给他们多上点课,陪伴孩子们拥有一段美好的成长记忆。

阅读(1) | 评论(0)查看全文>>

凌国伟主任第一次、第二次来校指导数学教研活动(2016-04-12 14:17)

栏目:个人博客

凌国伟主任第一次来校指导数学教研活动

谈数学“复习课”

20151224

趋势:明白数学教育的形势是什么?第一层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即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第二层次: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小学、初中、高中、大学。

第三层次:学科的核心素养。

第四层次:根据核心素养制定学科的课程标准。

第五层次:根据课程标准编教材。

第六层次:根据课程标准编教参。

第七层次:按照教材、教参进行教学。

《课程教育教法》中出现第一篇研究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文章。5个专家提出了不同的观点:

1.马老师认为义务教育阶段从6个核心词汇到10个核心词汇,这10个核心词汇就是核心素养。

2.曹老师认为义务教育阶段核心素养是抽象、推理、模型。

3.王老师认为数学思想就是核心素养。

4.刘老师认为数学教育核心素养应该从三个角度看:①.数学的本质(抽象、推理、模型)②.数学思维认识的角度(分类、对应、结构化)③.解题的角度(数形结合、化归)

5.梁老师的文章表达如何培养核心素养。

总而言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最重要的!

在教师资格证测试中,第五题:三维目标中,哪一维带动其他两维?第六题:评价一节成功的数学课的标准是什么?

两道题都是关注是否促进学生的思维,所以第五题是第二维过程与方法,也就是思维能力。

明道:数学老师要做到三个理解。1.理解数学,理解教材。2.理解概念,理解性质。3.理解学生。

一般程序:1.几个例题抽象出概念。2.物体的共同特征,本质特征。3.定义,第一学段是含义,第二学段是意义,第三学段是定义。定义是完整严密的。4.精致概念,①扣关键字,认识分数,关键字是平均分,每份,单位1它的。可以在教学时延伸一点初中的知识。②判断,正误对比。5.应用,练习,实践。

优势:如何促进学生思维,把思想和经验传授给学生,关注隐形的知识,从思想角度出发。可以怎样想,还可以怎样想?

性质是什么?性质是组成概念的要素,以及要素之间确定的关系。

举例圆形,圆心,半圆,扇形,正方形,公约数,公倍数等图形例题。

理解学生就是理解学生的思维,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研究学生怎么学习,才能设计出适合学生的学习方法,需要不断总结发现。

理解教育的趋势:1.大学要分类;2.考试会文理不分科;3.高中会同班不同学,同学不同班,同学不同龄;4.英语可以考多次,选最优的一次,高中改革,因材施教。

优势就是优化自己的方法,无止尽的研究。

前几日举办的学科带头人的比赛。包括一节课以及15-20分钟的讲座。内容是四年级的混合运算,有老师认为试一试比例题1容易讲解,放在例题之前出示,这是对教材的不理解,所有整数范围内都是以乘加乘为第一道例题,而这里的例1是整数范围内最后一个没有括号的乘加乘例题,所以不可以更改讲解的顺序。四则运算的重点是运算法则,混合运算的重点是运算顺序,简便运算的重点是速度和正确率。这道例题的难点是同时计算,如何同时计算就成了这节课的亮点。

三角形这部分实验版教材与11版教材之间的区别就在于增加了两个板块。一、算。特殊的三角形,算三角形的内角和,60+90+3045+45+90;一般的三角形拼,折图形。二、量。按照逻辑要求,发现接近180,想到平角。三、拼。由平角拼出其他角度。四、画。任意画一个三角形。整个过程逻辑严密。不要过于关注形式,关注学生的理解。

总之就是要纵向理解教材,横向研究不同版本的教材。多听多想多做。

 

 

严峰枫《复习长方形和正方形》徐明珠《垂线和平行线》

老师评价:两位老师的主题切入点很好,围绕两点展开,1:复习;2:集中在图形与几何,图形与几何这个课题很值得研究。

老师认为:设计的练习题和流程很好,设计这个课的指导思想是根据课程标准,课程的内容与学生的实际情况。

图形与几何的教学设计的主导思想应关注:

一、1.联系实际

 2.重视观察、操作、实验等手段。

 二、1.十个核心概念,特别是空间概念,三个关键词,抽象,想象,描述。

 2.教学原则两个核心有体现。

 3.复习课的四个功能:巩固知识;整理知识;查漏补缺;发展提高。都很注重整理知识。

老师评课:《认识周长》这节课中的练习,后4题关注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垂线和平行线》这节课10个例题串联紧密,梳理知识点,层次分明,逻辑性强,查漏补缺,十分关注学生平时容易做错的题型。

就两节课解题的方法而言,两位教师应该更注重解题过程,通过解题过程发展学生思维能力,渗透教师的经验,关注思想方法和策略,遵循新课程标准的四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经验。小结应更到位。

认识周长除了认识特征和计算方法之外,测树叶的周长中包含了隐含的化曲为直等多种方法和求简思想。

在综合与实践活动中有三个实践过程:在拼一拼中,使学生感知面积相等的图形,周长不一定相等;在比一比中,感知不同形状的图形,周长可能相等;在画一画中,感知周长相等,画出的图形可能不同;在量一量中,感知可以根据图形的特点,估计计算图形的周长。所以教师在复习时,除了关注基本知识的巩固和训练外还应该关注经验的总结和思想方法策略的提升。这两节课隐含的知识点与初中有衔接。(射线,线段等特点)

在图形与几何板块,教材的改进主要在于:

1.非常注重指向图形特征。如何认识图形(看边、看角),指向明确。怎么发现特征?小学关注认识图形,初中关注图形的性质。

2.相当重视概念。小学是描述性概念。例认识三角形有7个例题:认识三角形、三角形的高、三角形的两条性质(内角和)、三角形的分类、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揭示三角形的定义,同一平面内不在一条直线上首尾相接的三条线段组成的图形就是三角形。

3.相当注重操作。通过观察操作。如量一量、画一画、折一折、拼一拼等多种形式的操作实现认识图形,计算图形的周长、面积、体积。

4.相当注重回顾反思。怎么认识图形的?①通过量、折、比的方法认识图形。②既要看边又要看角。

所有的图形都是这样认识的,要注重策略性,知道图形的关键与重点。

对比两个版本的教材,发现新教材关注:

1.十分注重抽象过程。由物体到图形。三个词汇:画下来、表示、看作。

 2.非常注重概念的精致。

3.对概念理解正确。

 4.在图形与几何中应十分注重训练。

 

 

凌国伟主任第二次来校指导数学教研活动

《分数的意义》同课异构

数学“有效课堂”研讨活动整理稿

2016.3.29

凌主任评徐亮的课:

设计相当注重概念的具体化,一个概念,学生是否理解应注意:对分数的掌握,理解分数,理解数学,鉴定学生概念理解的里程碑包含五个方面①表示份数,部分与整体的关系②商的关系、除法的关系③测量的含义④运算的角度,两个不同事物的关系,强调不同或同一事物放大或缩小的比较⑤比的关系,两个整数的比值。

学生学习存在困难:1.学生在生活中接触分数的机会比较少;2.计算容易,理解难;3.表示的方法不是唯一的,有多种;4.规则复杂,按照学生的认知进行,要给学生具体、形象的东西,按照教材编排走更利于学生的学习。

上课的形式非常新颖,很注重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数是数出来”的这一环节,更自然的把单位“1”这个概念迁移给学生,练习的设计做到了“百里挑一,以一当百”,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特别是相关的变式练习对学生分数意义的构建起到了催化作用。

不足之处是徐老师从整数、小数引出分数的计数单位没考虑到小数其实就是分数的一种特殊情况,而且整数的计数单位是唯一的,但分数的计数单位是变化的,此处可以考虑得更细致些。

 

凌主任评孙艳的课:

    教师基本素养好,课堂教学设计符合教材的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相当注重关键字、师生之间的合作以及对分数概念的理解。孙老师很注意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以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为核心,引导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中体会、领悟单位“1”的含义、进而逐步理解分数的意义。练习部分出现了“5/m,b/a”,符号化到位,启发了学生的符号意识。板书设计简洁明了,利于学生归纳总结,上课目标清晰,环环相扣,整节课的设计适合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学习。

综合两节课,整合教材一节课不宜太多,要注意小数是分数的特殊情况,强调整数的计数单位是唯一的。复习旧知应简练些,时间多放在新授和练习部分。

2016年是核心素养年

一、数学的核心素养是什么?

今年是核心素养年,核心素养经历以下四个层次的洗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数学的核心素养、课标教参和教材。

1.     数学应该发展学生思维

2.     学过数学的人和没学过数学的人是不同的(洗衣机问题,从数学角度看)

3.     数学的基本思想就是数学的核心思想

4.     抽象→推理→模型   

聚焦核心素养、走向核心素养、以核心素养为本。

二、知识技能:①有意识进行②有能力③有方法

数量到数的抽象,体现数形结合。

数形结合:①从数学角度出发②从人的思维规律研究③从结构化的知识对应。

归纳思维:理解数学,把握数学。

三、马老师是中国培养核心素养的第一人,他只需58节新授课就能教完小学六年的数学知识。

例:23×4      128×5     2304×8    2700×3

相同计数单位才能相加减   “加、减、倍、分”

数学老师要做到三个理解。1.理解数学,理解教材。2.理解概念,理解性质。3.理解学生。

迁移、渗透、交叉、训练。

                                 (丁启慧、徐晓莉整理)

阅读(3) | 评论(0)查看全文>>

凌国伟主任第一次、第二次来校指导数学教研活动(2016-04-12 14:17)

栏目:个人博客

凌国伟主任第一次来校指导数学教研活动

谈数学“复习课”

20151224

趋势:明白数学教育的形势是什么?第一层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即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第二层次: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小学、初中、高中、大学。

第三层次:学科的核心素养。

第四层次:根据核心素养制定学科的课程标准。

第五层次:根据课程标准编教材。

第六层次:根据课程标准编教参。

第七层次:按照教材、教参进行教学。

《课程教育教法》中出现第一篇研究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文章。5个专家提出了不同的观点:

1.马老师认为义务教育阶段从6个核心词汇到10个核心词汇,这10个核心词汇就是核心素养。

2.曹老师认为义务教育阶段核心素养是抽象、推理、模型。

3.王老师认为数学思想就是核心素养。

4.刘老师认为数学教育核心素养应该从三个角度看:①.数学的本质(抽象、推理、模型)②.数学思维认识的角度(分类、对应、结构化)③.解题的角度(数形结合、化归)

5.梁老师的文章表达如何培养核心素养。

总而言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最重要的!

在教师资格证测试中,第五题:三维目标中,哪一维带动其他两维?第六题:评价一节成功的数学课的标准是什么?

两道题都是关注是否促进学生的思维,所以第五题是第二维过程与方法,也就是思维能力。

明道:数学老师要做到三个理解。1.理解数学,理解教材。2.理解概念,理解性质。3.理解学生。

一般程序:1.几个例题抽象出概念。2.物体的共同特征,本质特征。3.定义,第一学段是含义,第二学段是意义,第三学段是定义。定义是完整严密的。4.精致概念,①扣关键字,认识分数,关键字是平均分,每份,单位1它的。可以在教学时延伸一点初中的知识。②判断,正误对比。5.应用,练习,实践。

优势:如何促进学生思维,把思想和经验传授给学生,关注隐形的知识,从思想角度出发。可以怎样想,还可以怎样想?

性质是什么?性质是组成概念的要素,以及要素之间确定的关系。

举例圆形,圆心,半圆,扇形,正方形,公约数,公倍数等图形例题。

理解学生就是理解学生的思维,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研究学生怎么学习,才能设计出适合学生的学习方法,需要不断总结发现。

理解教育的趋势:1.大学要分类;2.考试会文理不分科;3.高中会同班不同学,同学不同班,同学不同龄;4.英语可以考多次,选最优的一次,高中改革,因材施教。

优势就是优化自己的方法,无止尽的研究。

前几日举办的学科带头人的比赛。包括一节课以及15-20分钟的讲座。内容是四年级的混合运算,有老师认为试一试比例题1容易讲解,放在例题之前出示,这是对教材的不理解,所有整数范围内都是以乘加乘为第一道例题,而这里的例1是整数范围内最后一个没有括号的乘加乘例题,所以不可以更改讲解的顺序。四则运算的重点是运算法则,混合运算的重点是运算顺序,简便运算的重点是速度和正确率。这道例题的难点是同时计算,如何同时计算就成了这节课的亮点。

三角形这部分实验版教材与11版教材之间的区别就在于增加了两个板块。一、算。特殊的三角形,算三角形的内角和,60+90+3045+45+90;一般的三角形拼,折图形。二、量。按照逻辑要求,发现接近180,想到平角。三、拼。由平角拼出其他角度。四、画。任意画一个三角形。整个过程逻辑严密。不要过于关注形式,关注学生的理解。

总之就是要纵向理解教材,横向研究不同版本的教材。多听多想多做。

 

 

严峰枫《复习长方形和正方形》徐明珠《垂线和平行线》

老师评价:两位老师的主题切入点很好,围绕两点展开,1:复习;2:集中在图形与几何,图形与几何这个课题很值得研究。

老师认为:设计的练习题和流程很好,设计这个课的指导思想是根据课程标准,课程的内容与学生的实际情况。

图形与几何的教学设计的主导思想应关注:

一、1.联系实际

 2.重视观察、操作、实验等手段。

 二、1.十个核心概念,特别是空间概念,三个关键词,抽象,想象,描述。

 2.教学原则两个核心有体现。

 3.复习课的四个功能:巩固知识;整理知识;查漏补缺;发展提高。都很注重整理知识。

老师评课:《认识周长》这节课中的练习,后4题关注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垂线和平行线》这节课10个例题串联紧密,梳理知识点,层次分明,逻辑性强,查漏补缺,十分关注学生平时容易做错的题型。

就两节课解题的方法而言,两位教师应该更注重解题过程,通过解题过程发展学生思维能力,渗透教师的经验,关注思想方法和策略,遵循新课程标准的四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经验。小结应更到位。

认识周长除了认识特征和计算方法之外,测树叶的周长中包含了隐含的化曲为直等多种方法和求简思想。

在综合与实践活动中有三个实践过程:在拼一拼中,使学生感知面积相等的图形,周长不一定相等;在比一比中,感知不同形状的图形,周长可能相等;在画一画中,感知周长相等,画出的图形可能不同;在量一量中,感知可以根据图形的特点,估计计算图形的周长。所以教师在复习时,除了关注基本知识的巩固和训练外还应该关注经验的总结和思想方法策略的提升。这两节课隐含的知识点与初中有衔接。(射线,线段等特点)

在图形与几何板块,教材的改进主要在于:

1.非常注重指向图形特征。如何认识图形(看边、看角),指向明确。怎么发现特征?小学关注认识图形,初中关注图形的性质。

2.相当重视概念。小学是描述性概念。例认识三角形有7个例题:认识三角形、三角形的高、三角形的两条性质(内角和)、三角形的分类、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揭示三角形的定义,同一平面内不在一条直线上首尾相接的三条线段组成的图形就是三角形。

3.相当注重操作。通过观察操作。如量一量、画一画、折一折、拼一拼等多种形式的操作实现认识图形,计算图形的周长、面积、体积。

4.相当注重回顾反思。怎么认识图形的?①通过量、折、比的方法认识图形。②既要看边又要看角。

所有的图形都是这样认识的,要注重策略性,知道图形的关键与重点。

对比两个版本的教材,发现新教材关注:

1.十分注重抽象过程。由物体到图形。三个词汇:画下来、表示、看作。

 2.非常注重概念的精致。

3.对概念理解正确。

 4.在图形与几何中应十分注重训练。

 

 

凌国伟主任第二次来校指导数学教研活动

《分数的意义》同课异构

数学“有效课堂”研讨活动整理稿

2016.3.29

凌主任评徐亮的课:

设计相当注重概念的具体化,一个概念,学生是否理解应注意:对分数的掌握,理解分数,理解数学,鉴定学生概念理解的里程碑包含五个方面①表示份数,部分与整体的关系②商的关系、除法的关系③测量的含义④运算的角度,两个不同事物的关系,强调不同或同一事物放大或缩小的比较⑤比的关系,两个整数的比值。

学生学习存在困难:1.学生在生活中接触分数的机会比较少;2.计算容易,理解难;3.表示的方法不是唯一的,有多种;4.规则复杂,按照学生的认知进行,要给学生具体、形象的东西,按照教材编排走更利于学生的学习。

上课的形式非常新颖,很注重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数是数出来”的这一环节,更自然的把单位“1”这个概念迁移给学生,练习的设计做到了“百里挑一,以一当百”,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特别是相关的变式练习对学生分数意义的构建起到了催化作用。

不足之处是徐老师从整数、小数引出分数的计数单位没考虑到小数其实就是分数的一种特殊情况,而且整数的计数单位是唯一的,但分数的计数单位是变化的,此处可以考虑得更细致些。

 

凌主任评孙艳的课:

    教师基本素养好,课堂教学设计符合教材的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相当注重关键字、师生之间的合作以及对分数概念的理解。孙老师很注意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以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为核心,引导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中体会、领悟单位“1”的含义、进而逐步理解分数的意义。练习部分出现了“5/m,b/a”,符号化到位,启发了学生的符号意识。板书设计简洁明了,利于学生归纳总结,上课目标清晰,环环相扣,整节课的设计适合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学习。

综合两节课,整合教材一节课不宜太多,要注意小数是分数的特殊情况,强调整数的计数单位是唯一的。复习旧知应简练些,时间多放在新授和练习部分。

2016年是核心素养年

一、数学的核心素养是什么?

今年是核心素养年,核心素养经历以下四个层次的洗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数学的核心素养、课标教参和教材。

1.     数学应该发展学生思维

2.     学过数学的人和没学过数学的人是不同的(洗衣机问题,从数学角度看)

3.     数学的基本思想就是数学的核心思想

4.     抽象→推理→模型   

聚焦核心素养、走向核心素养、以核心素养为本。

二、知识技能:①有意识进行②有能力③有方法

数量到数的抽象,体现数形结合。

数形结合:①从数学角度出发②从人的思维规律研究③从结构化的知识对应。

归纳思维:理解数学,把握数学。

三、马老师是中国培养核心素养的第一人,他只需58节新授课就能教完小学六年的数学知识。

例:23×4      128×5     2304×8    2700×3

相同计数单位才能相加减   “加、减、倍、分”

数学老师要做到三个理解。1.理解数学,理解教材。2.理解概念,理解性质。3.理解学生。

迁移、渗透、交叉、训练。

                                 (丁启慧、徐晓莉整理)

阅读(1) | 评论(0)查看全文>>

“我们眼中的春天”闭幕式发言2016.4.11(2016-04-11 10:53)

栏目:个人博客

“我们眼中的春天”闭幕式讲话稿

无锡市査桥实验小学  2016.4.11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早上好!

首先让我们要感谢五年级同学们的春天诗词诵读,感谢六年级同学们的英语歌曲演唱,他们给我们带来的不仅仅是关于春天的诗词和歌曲,还给我们带来了春风扑面、春意盎然,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感谢你们!。

今天,我们査桥实验小学的全体教师和同学们脸上洋溢着别样的笑容,因为今天,学校开展的“我们眼中的春天”主题系列活动将要落下帷幕。首先,我代表学校向为本次主题活动中付出辛劳的老师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向在各项活动中获得进步的同学们表示热烈的祝贺!

下面我们一起来回顾,在历时一个月的时间里,我们开展了哪些活动,收获了哪些精彩。

一年级开展了“认识春天的植物”活动,小朋友们在大自然中寻找各类春天的花卉,看颜色、闻香味、认花名,欣喜地发现了春天的变化;

二年级开展了“画春天”活动,小朋友们在美术老师的指导下,在春天的大自然中间仔细感受春天的变化,用画笔描绘自己对春天的感悟,找寻到春天的美丽;

三年级在科学老师的带领下,开展了种植活动,研究种子的成长条件、成长过程,并通过观察日记和拍照收集资料,感悟到春天万物生长的神奇;

四年级开展了“春之影”摄影比赛,同学们纷纷利用手机、相机拍摄春天美景,留下了春天美丽的倩影,发现了春天的绚丽;

五年级在语文老师的组织下人人参加“春之韵”古诗词诵读擂台赛,平均每人背诵了25首关于春天的古诗词,大家猜猜擂台赛冠军背诵了多少首?对,52首,挑战了记忆的极限;

六年级开展了“春之声”英文演唱比赛,通过集体吟诵、小合唱和个人演唱等形式歌唱春天,感受到春天赋予我们的意蕴。

我们全校老师、同学齐动手,在春天这个美妙的季节里,一起寻找春天、感受春天、赞美春天、享受春天,大家一定也越来越喜欢春天,向往春天,进而喜欢学校,热爱生活,大家说对吗?

同学们,本次“我们眼中的春天”主题活动虽然即将落下帷幕,但是,对校园生活和大自然美的发现和享受没有结束,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能主动观察、感悟季节变化给我们生活带来的神奇变化,不断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享受大自然赐予我们的礼物。用勤奋、智慧、激情点燃未来的生活,能保持着对生活、自然的一份神圣而庄严的热爱,让我们的理想在自然的天空中翱翔,让我们的童年释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让我们共同祝愿我们的学校走向辉煌!

现在,我宣布:査桥实验小学第一届我们眼中的春天主题活动胜利闭幕!

谢谢大家。

阅读(0) | 评论(0)查看全文>>

《等式的性质和解方程(一)教学两点心得》(2016-02-24 13:14)

栏目:个人博客

《等式的性质和解方程(一)教学两点心得》

无锡市查桥实验小学   朱国雁

 

 

   精心设计课始复习习题,刷新学生新课学习储备

   等式的性质和解方程(一),在以往的教学中,学生往往很难接受解方程“方程两边同时加上

或减去同一个数”冗长的书写格式,如果第一节就教学生省略左边的加减只剩x,学生又无

法准确写出右边的算式,基于以上考虑,我精心设计了课始的准备题。

    一、口算。4+9-9   25-17+17   36+24-36   78+49-78   32+a-a   54+x-54   a+b-a    

    二、右图梯形ABCD中,比较甲和乙的面积(图形传不上   梯形连上对角线)

设计意图:口算练习,让学生理解“一个数加上、减去同一个数,结果仍旧是这个数”的道

理,通过计算练习,达到熟练计算,为解方程时方程左边“只剩x”的计算思维提供知识储

备,削弱长期算术计算求解给学生带来的计算定势。学生在完成课题作业时,解方程的速度

明显高于前一届学生的同期水平。

    “比较甲和乙的面积”主要带领学生推导出:

    三角形abc面积  = 三角形 dbc面积

    三角形abc面积  -  三角形obc面积  = 三角形 dbc面积  -  三角形obc面积

    三角形abo面积  = 三角形 cdo面积

    通过对学过图形再次推导,数形结合,让学生理解两个面积相等的图形,同时减去面积相等

的小面积,剩下的面积仍旧相等。为本课的“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进行思维铺垫服务。丰

富了本课例题中只有“天平”实例的教学资源。

 

 

    合理拓展教学素材,培养想象和概括能力

    在学习等式的性质(一)时,教材上一共提供了四组天平图让学生观察(分别是50+10=50+10

50+a+50+ax+a=50+ax+a-a=50+a-a),在填写等式中组织学生发现得出等式的性质(等式

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

    我在实际教学中,写出第一个等式后(50+10=50+10),让学生思考“左边加上20克物品,右

边怎么处理才能让天平保持平衡?”引出新的等式50+20=50+20;“还可以怎样放物品和砝码,

使得天平始终保持平衡?”于是,学生写出了许多类似以上的等式;“谁能把以上等式用一个

等式概括?”于是,学生写出了50+a=50+a50+x=50+x等等用字母表示数的等式。

   “除了两边同时放相同质量的物品和砝码,还有什么不同的操作也能使得天平仍然保持平

衡?”引出两边同时减去一个数的等式,效仿以上的提问和操作,把教材上的四个等式进一

步的拓展,丰富了课堂的学习素材,发展了学生的想象思维空间,使得学习的“证据”更趋

充分,学生的学习能力自然而然地也得到了提升。

 

阅读(1) | 评论(0)查看全文>>

《新家庭如何塑造人》读书分享(2016-02-23 15:22)

栏目:个人博客

改变规则,赢得较高自我价值

——《新家庭如何塑造人》读书分享

无锡市查桥实验小学  朱国雁

认识《新家庭如何塑造人》这本书是在两年以前了,起先在一些校外课程里听说过,后来在陈校长的办公桌上也看到了这本书,看到第一个眼时感觉有些排斥,书很厚,心想一定很难读。这本书的封面并不起眼,封面上三口之家的三个人瘦瘦的,他们的站位像一张有着一定年代的全家照。所以,当时我没有提出借阅。随着更多地接触一些人、参与了一些课程,尤其是参加了智慧爱陪伴公益读书会,听了一位学员分享了此书帮助她改善了与儿子的关系,于是,我主动向陈校长借阅了这本书。书上的一些活动不是看过就明白或者明白就了事的,我就着手自己买了此书,去年暑假把它给通读了一遍,接着,又连续两次听完了这本书的音频。感觉此书对于我来说“读不厌”,书中散落着许多不起眼的珍珠颗粒,我暂时没有能力把这些珍珠串成夺目的艺术品,只能捡拾离身边最近的与大家分享。

一、我们可以有更多的宽容

冰山理论的解读,让我理解了每个人行为背后的渴望。以往,我总是持着自己的观点去与家人沟通,当我的观点得不到对方的肯定或认可,我便会很生气,甚至生闷气。我总以为自己深思熟虑后的想法和做法是至高无上,一定是正确的。记得曾经与儿子闹矛盾时,他常常对我的“我以为”非常恼火,我无法理解,这明明是我的“以为”、我的“想法”,我需要表达我的想法,他为何接受不了呢?甚至听也不听全盘否定。

现在我才明白,因为当时我是带着我的观点、我的规则去沟通,我一直以为,我的规则是正确的,是不可改变的。其实,生活中的规则是可以根据情况进行调整的,调整到大家都能接受的分寸,在实际生活中,只要是方向正确,速度其实不是问题。比如以前儿子读小学时学习小提琴,我作为他的陪伴着、督促者、指导者,我总是不仅关注他在家练习的时间、态度、数量,还要去指责他的音准、姿势等,假期中我们快快乐乐的亲子活动,在每天的练琴时转变成了敌对关系,责怪、愤恨、委屈、纠结,一系列低自尊的表现都让我们粘上了。我们对这样的状况都不舒服,但是,我们还是带着自己的规则在生活,于是,一次次地交锋,我们俩走入了各自的低自尊,终于,在小学毕业时,儿子大吼一声:上初中了,我再也不想拉琴了!我们的这种僵持关系就宣告结束。

现在想来,其实,我完全可以不必有这么多的要求,或者规则。只要儿子能天天练琴,只要他喜欢自己的琴声,他能从中找到拉琴的乐趣,这已经就足够了。作为孩子的母亲,只要在陪伴中不断地欣赏他,鼓励他,让他在拉琴中、学习中、生活中获得更高的自我价值,建立起较高的自我价值。简单地说,人的发展比小提琴的技艺重要得多!

二、我们可以有更多的理解

在阅读此书漫长的过程中,两次去听叶惠老师的沙龙“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渴望”。在沙龙开始之前,叶老师询问我们带着何种想法来参加活动时我说,作为一名教师,沙龙题目对我的吸引力是非常大的,我感觉到有一块强大的磁铁在吸引着我参加。因为老师的工作性质就决定着每天要与学生沟通,我一直认为学生出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背后都是有一定的原因,那如何来解读这个原因呢,我非常期待。

上学期,我们班级刘同学经常有出现不愿进教室的情况,家长、老师都很生气也很无奈。家长除了拉着他送进教室,或者面对他不进教室的倔强,在走廊里拳打脚踢逼其进教室,也别无他法。其实,这样的做法,一定会引来学校老师、同学的围观,只会加剧父子低自尊的形成,这种做法绝对是低效和无效的。孩子不愿进教室有其一定的渴望。据我了解,孩子家庭父母离异,孩子跟随父亲生活,母亲逢年过节会给孩子电话联络,或者偶尔寄上新衣服对孩子表示爱意。孩子目前的家庭里,奶奶已经过世,剩下没有工作能力且单身的爷爷和伯伯,一家四口人主要靠孩子爸爸一个人的工作维持生计。这样的家庭,爸爸忙于生计,没有更多时间陪伴孩子,满足他所有爱的渴望,平时也没有对孩子生活上进行一定的管教和约束。当家庭的无规则(少规则)与学校的严规则之间产生了一定的矛盾时,孩子就选择了逃避。

通过学习,我能更多的了解刘同学不愿进教室的原因,所以,教学中,我会更多地关注这个孩子,课堂练习时走进他的身边,多一些了解他的学习情况,帮助人的知识学习。课后,能与他说说话,听听他的声音。如开学第一天,他主动告诉我,假期里妈妈两次来陪他玩的事情。放学时,能问问他一天的学习中有没有存在困难,需要老师帮些什么忙。当他在某一方面表现略有突出,我便会进行全班同学面前表扬和肯定,并寄予期望。我想通过大家共同的你来,刘同学每天能开开心心来上学。

三、我们可以有更多的快乐

阅读《新家庭如何塑造人》这本书,能让我时刻保持愉悦的心情。当读到人类沟通应对的四种姿势时,我会不由自主地想到,我们老师在平时的课堂上指责型和超理智型比较多,所以,学生应对的模式中,讨好型的比较多,以致会出现孩子撒谎的现象存在。每当此刻,我们老师会非常生气,孩子不仅没有完成某件事情,还竟然在我们面前撒谎,现在我明白了,这是孩子为了生存和保护自己必然会产生的一种应对模式。所以,老师在与学生沟通中,要多一些一致性,要真正走入学生的心理,让学生感觉到老师是爱着他的。

当我和爱人、儿子沟通之间出现问题时,我会静下来想想自己哪里出问题了,我会发现自己的规则确实有些问题,于是,我会调整规则,问题就想通了,自然心情也就释然了。

寒假中与父母亲待在一起,老人年轻时吃过不少苦头,尽管现在生活无忧,但是不知道为什么,总喜欢像牛一样反刍,把当年经历的痛苦,对加害者的憎恨、怨怼,一而再再而三地拿出来说事。现在的我会真正聆听,接纳他们所受的痛苦,不仅不去打断他们,还会适时用上最佳的同理心去同理他们当年的痛。因为我知道,认真听过一次后,下次他们再提的几率会小得多。如果他们下次再提,我就会让自己像个“不粘锅”,用平静的淡定、甚至是喜悦去消融它们,脸上没有一丝不悦,只是不在乎他们说什么,当成耳边风,不上心,他们也会觉得自讨无趣,不再说了。这样能让自己保持一种平静、恬静的心情。

我们从小到大的过程中,会产生许多的规则,我们还会像一个严格的士兵一样坚守着这份规则,以致在不同的生活情境中产生大大小小的矛盾,导致自己糟糕的心情,低下的自我价值。通过学习,我慢慢地了解自己,善待自己,通过调整自己,让自己时刻保持一份快乐的心情,培养自己较高自我价值。

阅读(0) | 评论(0)查看全文>>

我的数学教学小悟(2016-01-19 10:16)

栏目:个人博客

我的数学教学小悟

2016.1.19

一学期已经过去了,与五345个孩子共同走过了一个学期,回顾一学期的教学,我在引导学生发言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方面花了很大的力气。九月份开学上课,数学课上学生不知道自己是可以发言的,也从没有想过要主动发言,大家没有把自己的想法与大家分享的习惯,他们太习惯老师“喂”了,课堂上老师喂什么,他们就吃什么,不去计较老师给的味道如何,不去尝试自己主动品尝会有什么惊喜。于是,每节课我鼓励学生发言,对学生的点滴进步予以表扬,一次次,我看到了孩子表扬后喜悦的笑容,也看到了他们仍旧羞涩和缺乏自信的神情。

很多时候,我想知道和评价一个阶段学生的课堂表现,但是我没有给学生进行相关积累,只能凭借印象进行评价。我想下学期可以叫课代表进行记录,对每节课到讲台当“小老师”比较好的学生进行累计,我可以用与他们一起爬山,或者一起街上游玩进行奖励。期望多一些学生能自信发言,主动学习,能在小学阶段品尝到学习的快乐。

我们学校的课桌是双人连桌的,学生之间的距离比较近,平时作业考试很容易从同桌同学那里看到,所以,我想向六年级学习,下学期让学生凑齐一套硬板纸袋子,单元考试时用于挡在中间,避免学生之间相互看看,培养诚信考试、诚信做人的品质。

针对我们班级学生基础比较差,下学期开学第一天开始,我便要把本学期期末测试中的题目每天进行3题小练习,把期末大量的复习放在平时的课前练习之中。

本学期的数学教学,我只是重视了大小练的完成,其实,我可以向冯老师和沈老师这些老教师学习,提倡学生把当天大练的作业在放学前就完成,这样,我就能及时了解学生当天的掌握情况,还能精选一些其他针对性的回家作业,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另外,下学期我要认真备课,课堂上摈弃一些无用的花架子,挤出5-8分钟用于当堂作业,这样我就能在第一时间内了解学生的作业情况,能调整教学,指导学困生学习,从一定层面上减轻学困生过重的学习负担。

继续要关注鸿飞、姝婕、明智、思雨、王林、皓城、雨扬、王睿的学习,鼓励和帮助他们做到日日清、日日有小进步,激励他们学习的内驱力。

期待下学期的我和孩子们都能有进步。

阅读(1) | 评论(0)查看全文>>

观课议课颠覆了我的教研思想(2016-01-18 21:02)

栏目:个人博客

观课议课颠覆了我的教研思想

——参加校长任职资格培训研修成果

无锡市査桥实验小学   朱国雁

201512月,作为一名刚刚上任三个月的小学副校长,很荣幸地走进了江南大学这个美丽的大学校园,参加20152016学年度无锡市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任职资格培训班的学习。这个培训班的学习于我来说是非常及时,因为三个月的角色变化,我正在为如何做一名称职的小学分管教学校长而探索中,所以我非常珍惜这次学习机会。在集中学习的九天中,我合理安排和主动克服学校中事务繁忙的困难,轻易不请假。每次上课,我总是早早来到课堂,抢先坐在教室的第一排,认真记录笔记,深怕错过主讲老师的一句话、一张图片。一天结束下来,我总会及时记录当天的学习心得,深怕一个晚上的睡眠会遗漏一些思想和感悟。

九天的集中培训,学习内容涉及了诸多专题,包括了无锡市义务教育学校高位均衡发展的实践路径》《“互联网+”时代的教学创新》《学校发展规划的研制与学校改进》《教师激励理论与实践》《关系思维视域下的教学反思与重建》《构建校园创客空间《学校文化育人的内容与途径》德育变革探索的无限梦想》《学校的课程、教学和教师专业发展领导力《校长的管理素养与管理工作的有效性》等等17个不同领域的专题报告。专家们一张张具有实践操作价值的PPT演示,加上实践与思考后的讲解,为我打开了一扇扇学校管理的天窗我如饥似渴地吮吸着报告中的营养和精华,从精神上感觉从没有过的充实和幸福。

在非集中的日子里,由于学校事务和教学工作的繁忙,我没有大段时间在学校工作时间内登录“中国教育干部网络学院”进行网络学习,我就抓住晚上、双休日在家的时间,边干家务边上网学习。网络学院像个“大超市”,为我们准备了丰富而有营养的各类专题报告视频,随我们的需要自己进行“自助餐”——想吃就多吃点!利用网络培训,我观看了一批优秀领导及有经验的专家教授的讲座,他们一个个鲜活的课堂实例,先进的教学理念,让我从中受益匪浅。通过集中面授、网上自学、学员沙龙、与专家提问等形式的学习、交流、研讨,我感觉比较多的是在教育理论上给自己充了电,对促进我校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学校教育管理模式规范化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同时,这次培训也使我理解了作为一位小学校长的重要性,厘清了作为校长所肩负的教育使命,进一步明确了办学方向,梳理了办学的思路,在思想认识、理论素养、管理水平和领导艺术等发面均有所提高。下面谈一谈自己在学习中的一个体会。

【背景】

自从12月份参加了校长任职资格培训班以来,晚上,按照惯例我又开启了网络学习的模式。今天,观看到了四川师范大学陈大伟教授的主题报告《校长如何观课议课》,我的眼前顿觉一亮,陈教授朴实而接地气的教育思想与我这个分管教学的副校长近来的困惑竟然想到一块儿!担任小学副校长以来的这三个月,我除了自己上课以外,不正是用课余时间在做着他讲的这件事情吗?只不过我一直是称呼它为“听课评课”,并重复着自己理解中狭义的“听课评课”的操作。而陈教授称之为“观课议课”,这是一个新的命题,随着进一步的学习,我发现这是一种颠覆理念下的教研活动,是非常值得学校领导去关注和实践,从而推动学校教师关注课堂,不断反思,不断成长的运动。于是,我如获至宝,把这个讲座视频静心观看收听了2遍。

其实,陈大伟教授关于“观课议课”的观点我在几年前自己订阅的《人民教育》杂志上早就看到过,当时也有那么一种被触动的感觉,但是,这次由于我职务角色的改变,况且观看的视频中那个实实在在的人,一句句掷地有声的语言就那么真实地从他嘴里说出,我再一次被吸引住了,并深受启发。

【收获】

一、我校教师教研现状

为了更好地学习陈教授所提倡的观课议课思想,我觉得有必要对我校教师的听课评课活动现状作一分析。

我校教师的教研活动大多是以听课、评课为主要内容的研究方式。听课教师去听课目的有二,一是完成绩效考核中关于“听课”的任务,一学期学科教师要听满20节课的要求,二是校本培训的一种方式,通过听课学习和课后研讨,与执教教师共同改进和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方式方法。

具体流程大致是这样的,听完课后,先是执教教师简单地说课(设计意图和教后反思),然后听课的老师、组长展开就课评课,最后由分管教导进行听课总结,活动结束。

学习了陈教授的这个报告,我认为这种方式存在以下问题:听课教师不理解听课的目的(是为了自身业务水平的提升还是帮助执教者的提升),不分析听课的内容(时间也不允许分析),不清楚研究的问题(往往把课堂上自己感兴趣的关注点进行评议,大事小事一把抓),评课时履行公务(采用3+2模式,三点肯定,2点建议)。在评课过程中存在评课过程形式化,评课内容表面化,评课结论两极化,评课效果零散化。多数教师对观课议课知之甚少或一无所知。

陈大伟教授提出的“观课议课”是针对“如何在听课评课中尊重中小学教师,如何给他们有效的帮助”这个背景下提出的。主要从理解观课议课、准备观课议课、怎样观课议课以及与教师专业成长的关系等方面进行理论与案例相结合的阐述与讲解。

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模式,很显然,后一种模式更能在活动中激发教师工作的热情,享受教研的幸福,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

二、我对观课议课理解

“听课”主要是指向听声音,听上课老师的教学语言,理解设计,听学生的发言,掌握教学效果。

“观课”是指观察课堂,运用多种感官以及必要的观察记录工具,有效的收集和整理课堂信息,还需要运用心灵去感悟、体验和分析,以获得对课堂教学的认识和理解

 “评课”是听课者对课堂进行做判断,下结论,大多是单方面的评述,一般执教老师不会主动提出争议。

“议课”是指发表意见,进行商议,如“这节课你的设计思路是怎样的?”先听听老师的思路,然后再根据课堂上学生的反应具体的探讨课该怎样上。这是一种对课堂教学的探讨,是一种专业引领。

陈教授设定的观课议课目标,即是建设理想课堂。他心中的理想课堂是这样的:从生存状态和方式看,是师生共同经历和享受美好生活的课堂;从目标和结果看,是有利于帮助师生获得生存的本领、生活的智慧,体验生命意义的课堂;从投入和产出看,是有效教学的课堂。

三、观课议课前的准备工作

为了能使观课议课更有实效,陈教授建议在观课议课前必须要有“仪式”。

1.提前协商观课主题。观课议课主张课前充分沟通和协商,使授课教师和观课者课前达成充分理解和信任,并形成共同的观课议课主题,以引导观课方向,促进议课深入和深刻。

2.让授课教师先做观课说明。观课说明属于说课范畴,但它又不等同于说课。主要侧重三个方面:

一是介绍教学背景(包括学习基础、学生状况、特殊学生、目标任务与分解等)以增进观课者对课堂情况的了解,增进对本课教学基础和后续发展的理解。二是在议课主题下介绍本课的教学设想和将要展开的主要的教学活动,提示重点观察的现象和时机。三是要介绍自己不同常规的教学创新,以避免参与者带着约定俗成的观念和想法来观察和研究课堂;它不仅体现了对授课教师的尊重,而且有利于克服授课老师采用迎合听课老师口味和习惯的教法,促进教师更加大胆地尝试教学创新。

在授课老师介绍相关情况时,观课老师可以询问,也可以提出自己的问题和意见。但一般不主张用过多的不同意见干扰授课老师的设计和信心,特别是在授课老师试图教学创新的时候。

3.提前进教室与学生沟通。观课议课的一个基本策略是以学论教。以学论教需要“到同学身边去”了解学生的学习活动、学习状态和学习效果。学生会能对教师的观察行为作出能动的反应,为了避免“到同学身边去”给学生学习带来负担,观课者最好提前进教室,通过与落座周围的同学寒暄和聊天,了解和关心他们的学习和生活等方式,舒缓学生可能的紧张和压力。在建立彼此合作、接纳的相互关系之后,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就可能以更自然的方式参与学习,观课者观课中收集的信息也就可能更加真实和有价值。

四、如何进行观课

 观课与平时的听课是不同的,那么教师如何观课呢?

1.观课是用心灵感悟课堂。与听课对“听”的强调不同,观课的“观”强调用多种感官(包括一定的观察工具)收集课堂信息,既要看他的作为,了解他的思路,更要考察他的动机、价值追求,这样才能够更真切地认识、理解和把握观察对象。

2.有效观课需要主动思考。需要观课教师主动进入,积极思考。思考的内容至少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思考授课教师行为背后的教学理念和教育追求;思考“假如我来执教,我该怎么处理?”;思考议课时交流什么和怎么交流。

3.学习在观课中成为授课教师的助教。关注教室后几排学生,因为这些学生授课教师一般关注不到,往往会沦为课堂教学的荒原地带,那么,观课教师就可以帮助授课教师指导身边学生学习。

4.有效观课要为议课做准备。观课议课借助了“案例教学”的思想。可以说,“观”是选取教学案例;“议”是对选取案例的讨论和分析,是案例教学。观课中准备案例就不能仅仅准备故事,而且需要准备问题和困惑。正是故事中的困惑和问题,以及对问题和困惑的多种认识和理解,才使案例教学(这里的议课)具有魅力和价值。

五、如何进行议课

“议课”环节是观课议课的收工之作,如何议课也是有讲究的。

1.有效议课以平等对话为基础。议课的本质是参与者围绕课堂上的教学信息进行对话交流,通过对话理解对方,理解教学,并探讨教学实践的种种可能性。有效议课重在参与,重在引起参与者对话交流,在参与中促进参与者思想。

2.有效议课是基于教学案例的讨论。

议课是对案例中的困惑和问题进行讨论,并商议解决办法。对于运用教学案例进行案例讨论的程序,做到对事不对人,便于分析和指导。

3.有效议课需要“同在共行”的立场和方式。议课中的“同在”就是不把自己当成局外人,而是设身处地,站在另外一方的立场将心比心地同情对方,理解对方。“共行”就是把授课教师的问题当成自己的问题,共同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中共同进步。为了“同在共行”的追求和目标,议课中可以采用这样的话语结构:“假如你来教……”“假如我来教……”“假如你来教……”它既要求参与者尊重彼此的处境和条件,同时又要求在观摩授课老师的思想和技术以后,参与者必须提供一种回报。而“假如我来教……”则表达了参与者愿意提供这样一种回报。

【感悟与设想】

我,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我应该怎么做?

首先,听课者必须对课堂认真观察,以一个观察者的身份出现。观课时我们要选择坐在学生的旁边,了解学生的认知策略,合作意识,性格特征,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观课是以学生的学习为主要观察对象,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而不全是观看老师的课堂表演。

其次要转变评课的着眼点,把学生的发展作为关键点,对课堂教学评价的重点从授课教师的教学活动转向学生学习活动的过程和结果。看授课教师是否想尽办法、合理有效地创设问题情境、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和教学手段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看学生是否积极参与、是否主动探究、能否提出有价值问题、还要看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否得到充分的激发并产生持续的学习欲望。真正站在上课者的立场上,跳出讲课人的思维框框,最大限度地维持原执教者意图的基础上进行修改,则是对被评者最大的帮助。

再次,议课用语以“假如我来上……”作为话题的开始。在这里没有了领导被领导的从属关系,更多的是平等合作的伙伴关系,教师是其中主角。其主要目的不在于为参与者提供思想,而在于促进参与者思想,并根据自己所获得的新思想采取新的行动。

我,作为一名分管教学的校长,我可以怎么做?

1.加强观课前的交流学习。常常我们是坐到教室中才知道今天听课的内容,即便是提前知道课题也不会事先做些了解准备,这样对于不熟悉教材的人来说,听课的效率就会很低。通常上课者对课堂教学的设计及意图听课者事前是不得而知的,要在听课的过程中自己慢慢揣测体会。而如果课前上课者有所说明、听课者有所了解,那么听课过程中目的性就会更明确,效率也会更高。在议课的过程中,平等的交流更为重要。我们可以借用QQ工作平台,听课前一天由授课教师把“观课说明”传在平台上,组织大家预热。

陈大伟教授指出:观课议课不是为了展示教师自己多么出色优秀,而是为了发现和解决教师专业发展、课堂教学中的问题。所以,尊重、平等、交流,使上课者和观课者消除隔阂、直面问题、共同分享,才能取得议课的成功。

2.明确观课议课的主题内容。

通常的听课评课活动往往面面俱到,这种方式看似全面,但也隐含着听课者对课的思考不够深入,泛泛而谈,在有限的研讨时间内不能使议课达到一定的深度,对上课者的帮助不大。

陈大伟教授提倡观课议课要有相对集中的问题和主题。看看书中的案例,都很好的表明了这一点。比如:一节课超时,探讨是哪些地方“浪费”了时间?语文课观察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理解方面的做法和效果。有主题才能有重点,才能更深入,更有效。

3.带头引领教师加强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是当下大力提倡的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方式。观课议课的目的是改进课堂教学,进而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所以无论是上课者还是观课者,不能满足于这一课的顺利结束。应该立足于一课而放眼于将来,要通过眼前这一课的研究与思考,对自己教学行为背后的观念进行批判、反思、重建,以求得自身教学行为长效的改进。

通过这次深刻地学习,我比较出了自己和教师团队在教学中的不足,也清楚的认识到观课议课在提高教学质量过程中的重要性。在今后的教学和管理工作中,我一定要改掉不足之处,更有深度的参与到观课议课活动中,不断引领我校教师提高的教学水平。

阅读(1) | 评论(0)查看全文>>

《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教后反思(2016-01-13 13:17)

栏目:个人博客

我的数学课,学生能学到些什么?

  

——《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教后反思

无锡市査桥实验小学   朱国雁

每次教研课,我总会问自己同一个问题,在我的数学课堂上,学生能学到一些什么呢?除了教材规定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是否还能学到知识技能之外的东西?带着这样的疑问,反思《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本节课的教学,觉得在以下几个方面做了一些努力。

一、体现学生知识脉络的主动建构。

让学生自主建构知识体系,是建构主义学习观的基本观点。任何知识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教师在教学中要关注知识间的联系。实际上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由现有的知识体系通过自己的探索、思考以及老师的点拨和指引,从而建立新的知识联系的过程。

课堂中,我设计了“旧知链接”和“知识建构”两个环节,

【课堂再现:旧知链接】

说说每题先算什么,再口算。

第一组:48-18+10  27÷3×9,这是我们一年级学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类型的题,这是我们二年级学的连乘连除乘除混合运算类型的题。这类题都是按照什么顺序计算的?

小结出示:算式中只有加减、或者只有乘除,按照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第二组:64+5÷5   81-7×3这是我们昨天学的既有乘除、又有加减的混合运算,这类题都是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小结出示:算式中既有乘除、又有加减,应先算乘除。

前面的学习,大家学得很棒。今天的学习还是在文具店开始。

【课堂再现:知识建构】

出示课始“旧知链接”两组题,新添例题教学的一组题,总结出示计算顺序。

第一组48-18+10  27÷3×9

算式中只有加减、或者只有乘除,按照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第二组:64+5÷5   81-7×3

算式中既有乘除、又有加减,应先算乘除。

第三组:42-18)×30  95-24+50

算式里有括号,应先算括号里面的。

让学生通过课始的“链接”,唤起学生对已学混合运算的旧知的记忆:“算式里只有加减或者只有乘除,按照从左往右顺序依次计算”,“算式里既有乘除又有加减,先算乘除,后算加减”。课尾的“建构”,给学生提供时间和空间,把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与以上旧知进行融合,达到构建各自的知识结构脉络的效果。

从课堂中学生的表现来看,孩子们的链接和建构操作自如,与课堂的进程浑然一体。

二、学案自探为学生提供思维的拐杖。

学案作为一种比较新颖的教学方式,它改变了由老师一味的教,一味的“填鸭式”教学,向激发学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转变,它代表着新的教育模式的来临。学生可以借助学案,在老师的指导下逐步达到自主学习和主动学习的目的。在使用过程中,确实能激发一些孩子的思维,让他们养成了先自主尝试,后集体交流互相学习的好习惯,有助于他们形成适合他们自己的良好学习方法。

出示例题后,孩子们随着购物情境中的问题,个个主动展开了独立思维。此时,我出示了学案:

1. 想:要求买几本笔记本,应该先算什么?

2. 列:可以列分步算式,也可以列出综合算式。

在静悄悄的课堂上,学生们认真地思考第一个问题,随着脸上自信味道的加重,教师引导学生进入第二个学案小题,在本子上尝试解答,等解答好了再组织小组交流。这样的交流就能体现自己的能力和水平,而不是盲目地把知识从“他人”处灌输得来。

课堂上学生能够借助于学案这根“拐杖”独立思考和尝试练习,而不再是老师与个别学优生表演的舞台。

当然,在学生独立思考时,教师不能袖手旁观,要随时“走入”学生,指导、帮助、评价、鼓励学生,发挥课堂中领导者的作用,达到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产生和谐有效的双边互动。

三、“小小辩论会”让学生爱你没商量。

现在的学生争强好胜,有一定的竞争欲望,渴望自己的观点被肯定,但又不善于有理有据地阐述自己的观点,一旦有不同意见,浮于表面的争论较多,说服力不够,理性分析欠缺,思维深刻性不够。所以,当教师在巡视过程中,发现有学生列出“(50-20)÷5和“50-20÷5两种不同的综合算式时,随即,一场“小小辩论会”在我们的课堂中隆重举行。

学生结合例题情境,摆事实、讲数理,在课堂上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有的学生从题意上来辩解,题目上说是“用50元买1个书包后,还可以买几本笔记本?”因为有了后,所以要先50减去20 ,把剩下的钱去除以笔记本的价钱,在他的发言中,我们明显感觉到他狠狠地强调了这个“后”字。有学生说,如果不加括号,就要先算除法“20÷5”,后算减法,难道他是用了20元钱去买笔记本了?题目上没有这么说,所以,第二个是错误的……

学生在一次次相互交锋和切磋中,逐步完善对小括号的认识,由此,教师就隆重推出了“小括号”,使小括号的教学需求堆积到最强烈。

在这场别开生面的辩论会中,既有紧张激烈的辩论,又有相互间的尊重与理解,课堂气氛紧张却又其乐融融。可见,“小小辩论会”既可以让孩子们在欢喜中明理,又可以增强竞争意识,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地基础。

四、巧编习题体会小括号的妙用。

每次课尾,我总要组织学生反思总结: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今天的课堂上,学生又提出了自己的疑问:“什么时候才用到小括号呢?”一个非常有价值的问题,暗暗高兴的同时,我知道这个问题,教师无法用现成的“规定、定理”来告诉学生。那么,巩固环节我设计的“只列综合算式不计算”“分步算式改写成综合算式”等练习形式就发挥出了重大的作用。在练习环节,通过比一比、议一议等方法,让孩学生结合具体问题情境,体会用小括号的必要性和不必小括号的原因,让学生对小括号的使用有了较深的理解。

日本著名数学教育家米山国藏指出:“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在进入社会后几乎没有什么机会应用,因而这种作为知识的数学,通常在走出校门后不到一两年就忘掉了。然而不管他们从事什么工作,惟有深深铭刻于头脑中的数学思想和方法等随时地发生作用,使他们受益终身。”

那么,我想我的课堂上给了学生什么呢?安全的课堂氛围、流畅的知识建构、趣味的课堂辩论、质疑的学习品质……

刚刚看了著名特级教师孙维刚写的《全班55%怎样考上北大、清华》这本书,非常认同。作为教师的我们要清楚要交给学生什么,这是最基本的;其次要注重方法。需要的是我们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能力,改进我们的教学手段,注重数学的本质,让学生融会贯通!或许这样才能培养出真正优秀的人才。

教书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我们应当精心打磨好自己的每一件作品,追求完美课堂。

阅读(1) | 评论(0)查看全文>>

《从条件出发思考的策略(一)》教学设计(2016-01-13 13:14)

栏目:个人博客

参评设计

走课堂自探之学习路径

——《从条件出发思考的策略(一)》教学设计

无锡市査桥实验小学  朱国雁 

【教材分析】

地位作用《从条件出发思考的策略(一)》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第71页到第73页的内容。本课是学生在学习了简单的一步、两步计算实际问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课的学习将为下册用从问题出发思考策略解决两步计算实际问题和灵活运用从条件或问题出发思考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基础。本课主要帮助学生联系已有的解决问题的经验,进一步体会可以用从条件出发思考的策略解决问题。从条件出发思考的策略几乎在每一次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都会得到运用,因而理解并掌握这一策略,对于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也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认识并感受“从条件想起”是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能主动运用这一策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 使学生初步经历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实施解答及回顾反思的完整过程,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体会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列表、画图、计算等)。

3. 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初步的策略意识和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理解从条件出发展开思考,运用此策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策略的形成与内化,发展分析、归纳和简单推理能力。

教法和学法

1.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过简单的一步计算实际问题和简单的两步计算实际问题,本单元的学习,有助于三年级下册学习用问题出发思考的策略解决两步计算实际问题,以及四年级上册时学会灵活地运用从条件或问题出发思考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三年级的学生,在认知的过程中,形象思维仍是占据主导地位的。教材中安排的两道例题,都是基于学生已经熟悉的一些常见数量关系,便于学生由已知条件入手进行思考,较好地体验运用从条件出发思考的策略分析并解答实际问题的过程。又可以使他们在运用策略解决问题的同时进一步加深对这些常见数量关系的认识。

2.教学方法

自主探索式学习。每个学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趣参与课堂学习,教师要真正把创造还给学生,使课堂教学呈现出探索的韵味。本课出示例题后,教师的设问“是先自己思考还是先老师帮忙”,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积极开动脑筋的学习热情。“探究单”三个连贯大问题的设计,给学生指明了有序思考、有效思考的探究之路。

合作学习。在教学中采用同桌(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给予学生一定时间和空间,先进行独立思考,有了自己的想法后,再组织合作交流,使小组中每个人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与看法,也乐于倾听他人的意见,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是一种愉快的事情,从而满足了学生的心理需要,促进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和谐发展,最终达到使学生学会、会学、乐学的目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在情境中引入

孩子们,还记得自己的身高吗?(板书:130厘米

能猜出老师的身高吗?大家会猜出比××身高130厘米小的数吗?为什么?

但是没那么容易猜对。如果告诉你“比××同学高30厘米”,知道是多少吗?

现在怎么都猜对了呢?

是的,有了必要的条件,我们就能依靠条件顺利解决问题。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怎么根据条件解决问题。(板书:条件)

【设计意图:精彩的课堂开端,不仅能很快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结合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年龄特点,借助“猜老师身高”的谈话活动,融洽课堂学习氛围,让学生初步感受到“必要条件”对解决问题的重要性,能较快地进入学习状态。】

怎么研究呢?数学课当然要请来数学例题。今天我们请来了小猴。

二、自探研究,在交流中感悟

1. 例题学习

出示例1:小猴帮妈妈摘桃,第一天摘了30个,以后每天都比前一天多摘5个。小猴第三天摘了多少个?第五天呢?

是先自己思考还是先老师帮忙?

【设计意图:每个人的心底都有被肯定和被欣赏的欲望,这个质问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积极开动脑筋的学习热情。】

好的,就大家自己思考,老师只给大家指路。请看“探究单”:

1)题中有哪些已知条件,要求什么问题?

2)“以后每天都比前一天多摘5个”是什么意思?

3)根据题中数量之间的关系,你打算怎样解答?

要求只思考不动笔,心里有了答案,再在小组中分享你的思考成果。

【设计意图:三个连贯大问题的设计,给学生指明了有序思考、有效思考的方向。此环节中给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时空,能让学生经历静心思考、形成初步解决问题的思路,为集中交流做好了思想和知识上的储备。】

交流第一个问题:已知条件有“第一天摘的数量、以后每天比前一天多摘的数量”,问题求“第三、第五天摘桃的数量。”(教师黑板贴出条件和问题)

教师评价:你们读题真用心,看清了条件和问题。2个条件中,哪个条件更重要一些?(变色强调第二个条件)

交流第二个问题:“以后每天都比前一天多摘5个”是什么意思?

(表示第2天比第一天多摘5个,第3天比第2天多摘5个……也可以表示第一天摘的个数加上5就是第二天摘的个数……)

这么长长的话都可以概括出一句话“以后每天都比前一天多摘5个”,与生活相比,数学具有独特的简洁美,数学真美!所以我们要学好数学。

【设计意图:在解读关键条件的过程中,“生活语言”与“数学语言”的适时比较,让学生深切感受到数学所具有的“简洁美”,培养学生“喜欢数学”、“学好数学”的美好情感。】

小结:读一道题,就要像这样边读边想,仔细想清条件背后真正的含义,这就是我们平时说的“理解题意”。语文的学习需要“理解题意”吗?其他学科的学习呢?所以,理解题意很重要!(板书:理解题意)

交流第三个问题:理解了题意也就看清了题中的数量关系,你打算怎样解答?

能用“根据什么和什么求出第二天”这样的格式分析?(教师有序调整黑板上的条件和问题)

书上为我们准备了填表或者列式计算,你可以任选一样解决,也可以采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

展台交流。学生说出根据哪些条件求出第二天的个数?第三天、第四天……

2. 回顾反思

同学们思路真开阔,想出了不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一起来回顾一下,我们是怎样一步步解答这个问题的。(板书:理解题意、分析关系、解答问题)其实呀,学数学是这样的,我们在学习上和生活中,解决其他的问题也是这样的。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回顾反思,总结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践行教师不仅要授学生这样的“鱼”,更要授学生那样的“渔”的教学理念。】

反思,这些不同的方法背后,有没有相同的地方?都是从哪里想起?

小结:像这样,从已知条件出发,一步步推算来解决问题的,就是今天要学习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板书:从条件出发思考的策略)

【设计意图:从“不同”中找寻“相同”,让学生经历深层思考,初步体验“从条件出发思考”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

三、激活经验,再次感悟策略

1. 一起来看几个例子,用用这个策略。

想想做做:逐个出示天平,说一说已知条件,并根据条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小结:刚才根据4个苹果重500,算出一个苹果的重量;再根据一个苹果的重量和橙子比苹果重20这个条件,算出橙子有多重。这样的方法,就是在用“从条件出发思考的策略”解决问题。

出示第二小题的条件,根据条件可以提出什么问题,怎么解答?

【设计意图:采用分步出示“天平图”的方法,使学生能依次观察,确保初次运用策略就能成功,产生策略“很好用”的直觉体验,有助于从情感上认同和接受这个策略。第二小题的讨论和交流,能让学生感悟到所提问题的合理性。】

2. 小结:其实,我们解决很多数学问题都可以“从条件出发思考”,“从条件出发思考”是解决问题中最常用、最基本的一种策略。这种策略是怎么样的?

根据两个条件求出一个问题,把求出的问题作为条件,再联系一个条件又可以求出一个问题(教师在贴出的条件和问题上画出箭头,形成“枝丫图”)。

用“从条件出发思考”的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向什么呀?条件像什么?顺着条件一步步往下想,直到求出问题。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他们心目中所理解的“从条件出发思考的策略”,形成直观形象的“枝丫图”,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从条件出发思考”的策略好玩吗?学习真的很好玩!

为了能更好地运用这个策略,下面我们继续研究好玩的数学。

四、即时训练,在应用中提升

1. 小猴摘完桃子去玩球了。

出示想想做做②,哪个条件最关键?在书上圈一圈。

“每次弹起的高度总是它下落高度的一半”什么含义?

“一半”这个词表示了每次弹起高度与下落高度之间的关系。从已知条件出发,可以先算什么?

学生书上独立填表,组织交流。

解决问题时,我们常常需要抓住这种数量之间的关系的条件,一步步展开思考,在这里能用列表的方法帮助我们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从条件想起”是高度概括的解题策略,需要解题方法的支撑和运用技巧的具体化,让学生读题后圈一圈关键的条件,给学生指明使用小技巧。在处理这个习题时,要让学生明白“反映数量之间关系的条件”很重要,“列表的方法”也有助于我们解决问题。】

2. 小猴芳芳和兵兵来找我们玩了。

出示想想做做,学生独立完成,指明标出芳芳和兵兵的位置,交流计算。

为了更好地“从条件出发思考”,我们可以边读题边画图,边作记号,这样就更容易抓住数量之间的关系。在这里画图的方法能帮助我们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白用“从条件想起的策略”解决问题的小技巧:边读题、边画图、边作记号。】

3. 热情的小猴邀请我们去参观他们的教室,你能用今天的策略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吗?出示想想做做(隐去问题)

为什么不能解决?根据条件出发思考,提什么问题比较合适?

【设计意图:故意一开始隐去问题,让学生独立去解决问题。随着学生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的深入,发现解决问题受挫,从已知条件中自然而然产生了可以求出的问题,使得补充问题、解决问题水到渠成,学生对从条件想起的策略的认识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

4. 好学的小猴在玩“数学游戏”呢,想不想去看看?

出示:(1)白兔有35只;(2)黑兔有7只;(3)养兔叔叔42岁;(4)又买来了20只黑兔;(5)每只兔笼里可以住6只兔子。

根据以上相关条件,能提出什么问题?怎么解答?

【设计意图:“数学游戏”环节,能让学生在复杂众多的已知条件中,选择相关条件,从条件想起,提出合理问题,聚焦“从条件出发思考策略”的直接运用,突出“条件”的相关性、问题的合理性。】

五、全课小结,在回顾中梳理

1.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体会?(补充板书:回顾反思)

2. 猜谜游戏。今天认识了“从条件出发思考的策略”,就好像为我们的思维插上了有力的翅膀,下面让我们用上这对翅膀再来猜个谜,好吗?

出示想想做做:“以后每个正方形里画圈的个数都是它前一个正方形里的2倍”这个条件的含义。先猜一猜,自己验证。

【设计意图:一个策略需要在多样的题材和情境中得以理解和运用,才会体现出其价值,本节课出现了7个从内容到结构各不相同的问题。为了弥补形式上的“缺陷”,把想想做做设计成谜语,与课首达成呼应,在猜谜中内化学习的策略。】

【板书设计】

从条件出发思考的策略

 

理解题意                                            (第一天摘30个)    (比前一天多5个)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                                                                (求出第二天的个数)    (比前一天多5个)

回顾反思

                                                                                                (求出第三天的个数)   (比前一天多5个)
 

                               (求出第四天的个数)   (比前一天多5个)

 

                                                                        (求出第五天的个数)    

阅读(1) | 评论(0)查看全文>>

Copyright © 2015-2017 wxzqxx.u-jy.cn All Rights Reserved

校址:江苏省无锡市锡山区安镇街道查桥弘博路1号

无锡市查桥实验小学版权所有 备案号:苏ICP备1606278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