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亚燕

部门组:

学科组:

我的博客数:19

我的评论数:44

• 个人博客 (18)

• 教研随笔 (1)

袁老师的分层练习满足了不同学生的需要,让每个孩子都能通过作业巩固知识,有所收获。

分层练习,能使全体学生通过作业练习在原有的基础上各有收获,值得我学习

分层练习不错,值得借鉴!

听袁老师的课,那才是真正一种美的享受:环环相扣的过程,严谨简练的语言,亲切自然的教态……都是值得我学习的!

袁老师,我的偶像哎。

袁老师这样形象深入的描述四位青年教师的上课风采,值得我学习!

上课老师在一次次磨课的过程中不断得到提升,离不开袁老师带领的数学团队的辛勤付出!在这次听课过程中,我也收获到了很多。

感谢袁老师在这节课中给我的帮助。

全景式的课堂,让我学到很多。课与课之间的衔接非常重要,每位教师都有各自的风采。

全景式课堂,新颖独特,知识点巧妙分解,过渡自然,引导得法,易于学生接受。收获颇多啊

浅谈“圆的面积”一课的练习设计(2013-04-15 14:49)

栏目:个人博客

数学作业是学生学习数学、发展思维的一项经常性的实践活动,也是师生间信息交流的一个窗口。学生数学概念的形成、数学知识的掌握、数学方法与技能的获得、智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都离不开作业这一基本活动。全纳教育主张教育要关注每一个学生,要促进所有学生积极参与学校的学习和生活。全纳教育指出人是有差异的,教育必须适应儿童的不同需要,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因此在教学中应该以尊重学生个性差异为立足点,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合理设计不同梯度的数学练习,来促进不同层次学生智慧的发展。

根据学生层次和目标层次,设计对应的分层练习题,使相关练习置于各种层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需求。如何进行分层练习,具体可以这样操作:练习的题目可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设计的练习要具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为知识的直接运用和基础练习,是全体学生的必做题;第二层次为稍有难度的变式题或综合题,以B层学生能达到的水平为限;第三层次为难度较大的综合题或探索性问题。第二、三层次的题目为选做题,在学生自主作业、自愿达标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向高层练习挑战,这样可使A层学生有时间完成最基本的练习,及时巩固新知,也有机会适当拓展;BC两层学生也有充分发展的余地。如圆的面积,设计了这样的练习:

1、(1)根据条件求下面各圆的面积

R=3    d=10   c=28.26  

  2)妈妈要为圆形桌面设计一块和桌面大小一样的桌布,如图,你能帮她计算出桌布有多少平方米吗? (图略,已知圆桌面的直径

2、有一个圆形花圃,这个花圃的占地面积是78.5平方米,你能算一下这个花圃的半径是多少米?

3、图中正方形的面积是8平方厘米,图色部分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图略)

这三组练习题中,第一组练习是本节课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练习,全体学生必须掌握,是必做题。这也为A级学生获得成功提供了良好的机会。后两组题是综合提高题,它不但能反映学生对所学知识综合运用的能力,而且也为学生特别是Bc层学生提供了提高发展思维的空间

阅读(0) | 评论(3)查看全文>>

读《走近最理想的教育》有感(2013-02-18 15:26)

栏目:个人博客

   这个寒假,充实、有意义。放假前就计划着好好利用假期阅读了一本教育专著,朱永新的《走近最理想的教育》一书。早在师范里读书的时候,就听说过朱永新教授的大名,知道他在教育方面的成就是非常大的。如今我有幸拜读他的作品,可谓一卷在手,真是收获颇多,我对朱教授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凡读过《走近最理想的教育》的朋友都可以感受到朱教授是怀着对教育未来发展的美好憧憬,以教师、教育者、教育管理者的多种身份,用教育家特有的专业视角,以理想为线索, 围绕构成现代教育诸要素的核心内容-------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学校、教师、校长、学生、父母等,以朴实无华,通俗易懂的语言刨析总结了现行教育中存在的盲点和缺陷,以翔实的数据和典型的事例,从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提出了理想的教育追求和目标,为我们描绘出了一幅理想的教育图景,为教育界探寻新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读着这本书不由让我陷入深深的思考,我感受到作为教师责任之重大,无形中感觉肩上的担子真的很沉重。人们把教师称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把教师这一职业称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我知道自己肩负着为祖国的建设与发展培养人才的历史使命,怎样才能不辜负人类灵魂工程师这一光荣的称号,怎样才能完成党赋予的培养人才的使命,这是每个教师必须认真对待并要用实践作出回答的问题。基于以上的思考我想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最基本的可以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爱岗敬业 以身作则        

要热爱教育事业,不计个人名利,开拓创新,无私奉献,努力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尽职尽责地完成每一项教学工作,不求最好,但求更好,不断的挑战自己,超越自己。另外教师的言行对学生的思想、行为和品质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的言行举止,学生都喜欢模仿。因此,教师一定要时时处处做学生的榜样,凡是教师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凡是要求学生不能做的,自己坚决不做。严于律已,以身作则,身先垂范,就能让学生心服囗服,把你当成良师益友。

二、课堂教学,精益求精。

每天走进教室之前本着对每一个学生负责的心,可以这样问自己:我今天该用怎样的方式来教这些孩子,孩子又可以采用怎样的学习方式,怎样教他们最容易接受。可以让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成为课堂活动的主旋律。虽然说课堂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但我始终认为只要我们潜心钻研,不断努力,定能在课堂教学领域独放异彩。因为只有老师的勤奋,才能鼓励孩子的勤奋;只有老师的言传身教,才能调动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使他们从不知走向知之不多通往知之甚多,为他们一生求知、一生服务于社会打下基础。教学实践的探究是永无止境的,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所以“课堂教学,精益求精”可以成为教书育人者教学生涯中永远追逐的目标。

三、提高素质,不断完善。

常听到这样一句话 “ 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就对我们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不断完善自己,以求教好每一位学生。怎样提高自身素质呢?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与时俱进,孜孜不倦的学习,积极进取,开辟新教法,并且要做到严谨治学,诲人不倦、厚积薄发,时时刻刻准备着用几桶水来供给学生一碗水    

   《走近最理想的教育》不仅仅是一本书,而且是一面镜子,它可以对照自我,改变自我,超越自我。我将不断从教育理想中寻找到自身差距和动力,寻找到自身的魅力、尊严和追求,把《走近最理想的教育》作为教学工作中的教育指南

阅读(0) | 评论(0)查看全文>>

教学要点:掐住知识的“七寸”(2012-12-28 13:45)

栏目:个人博客

教学要点:掐住知识的“七寸”

——苏教版“三角形的认识”教学评论

 

燕子/袁亚燕

 

 

    【案例】

  一、感知三角形

  1.师:请你指出图片中的三角形。生活中,在哪些地方见到过三角形?

  2.师:同学们在生活中找出了许多三角形,你能想办法自己做个三角形吗?

  3.展示学生做出的各种三角形:有的用小棒摆,有的用钉子板围,有的用三角板描,有的用方格纸画。

  4.师:同学们用自己的方法做出了不同的三角形,你们能自己画一个三角形吗?在点子图上自己画一个三角形。

  5.教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三角形:你们知道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吗?请自学教材。

学生找出黑板上三角形的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师相机板书)

二、感受三角形三边关系

  1.师:刚才我们用小棒摆了三角形,如果任意给你们三根小棒,能把它们围成三角形吗?(有的说“能”,有的说“不能”)让我们动手实验一下吧!

  小组活动要求:a.10cm6cm5cm4cm四根小棒中任意选三根;b.看一看用选定的三根小棒能否围成一个三角形;c.小组讨论有什么发现?

2.展示和汇报时,结果卡在有一些学生认为10cm6cm4cm三根小棒也能围成三角形,尽管教师课件演示,学生依然难以信服。

……

 

    【点评】

    知识的“七寸”,大多在知识的重点处和难点处,也大多在知识的关键处和关联处。教学中,掐住了知识的“七寸”,也就吃住了知识。

一是指在知识的要义处。本课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已经认识了三角形的名称和图样,本课教学目标是进一步认识三角形的一些特征和特性,这是本课教学的关键。由此,本课教学的要领是,首先能“瞻前”——从学生的初步认识开始引路,然后能“顾后”——为三角形的特征和特性的揭示指路。

例如课首学生手指图片中的三角形和生活中的三角形时,教师不妨让学生边沿着三角形的边指画,边喊“123,之后得出“三角形有三条边”就能“指”日可待。

又如学生做三角形活动中,教师大多看到的只是学生有没有做出三角形,而没有盯在三角形的构造上。对此,教师应该问用小棒摆的学生“用了几根小棒”,问用钉子板围的学生“橡皮筋分成了几段”,问用三角板描的学生“描了三角板的几条边”,问用方格纸画的学生“画了几条线段”,之后概括“三角形有三条边”就能水到渠成。

再如教师常常把三角形的“来源”停留于三角形物体的抽象上,其实我们还应让学生注意到知识的演变上,紧接学生做三角形教学环节,教师不妨在黑板上画一个学过的角(如右上图),让学生说出角的各部分名称后,思考怎样把一个角变成一个三角形(如右下图),这样一沟通,三角形各部分名称以及三角形边角特征就能呼之而出。

当揭示三角形的边角特征之后,教师还可以多此一“指”,指着三角形名称中的“三角”问问学生这样取名的理由,指着“三角形有三条边”问问学生三角形还可以怎样取名(三边形)。教师这样在知识的要义处一指点,学生看到了三角形的“名副其实”,也就更容易理解和记忆三角形的边角特征。

二是盯在知识的要害处。本课另一个教学要点是教学难点——理解三角形的三边关系,由于实物误差和操作误差,学生用“10cm6cm4cm”三根小棒围三角形时出现争议很常见,有时直观演示也无济于事。

对此,我们不妨把点子图上画三角形的教学环节移到揭示三角形边角特征之后,在反馈时追加提问“在直线上的三个点可以画出一个三角形吗?”,在学生明白“不在直线上的三个点可以确定一个三角形”后,教师转而问学生“那么是不是任意三条边都可以确定一个三角形?”,从而衔接下面学生围三角形的教学环节。

当教师用课件动态演示“10cm6cm4cm”三根小棒围三角形过程时,学生会看到6cm的小棒与4cm的小棒“碰头”后的长度与10cm的小棒正好相等,也就是正好与10cm的小棒重合,这样相应形成了一直线上的三个点——10cm小棒的两个端点以及6cm小棒与4cm小棒的接点,根据刚才“不在直线上的三个点可以确定一个三角形”的结论,从理论上证明“10cm6cm4cm”三根小棒围不成三角形,这样的说理学生更加信服。

另外,引导学生判断能否围成三角形时只需看其中两条较短边也是教学难点,攻克这一教学难点的办法也在于能找到知识的要害处。相对而言,其要害处更易在反例中显现:“10cm6cm4cm”例题的三边关系是6+4=1010+6410+46;“10cm5cm4cm”例题的三边关系是5+41010+5410+45。其中“6+4=10与“5+410一项明显“与众不同”,如果盯在此要害处,学生就很容易发现其中的奥妙,继而在另两个正例“10cm6cm5cm”和“6cm5cm4cm”中进行验证,如此就不难得出结论。

 

阅读(0) | 评论(0)查看全文>>

我去掉了那副“有色”眼镜(2012-12-28 13:40)

栏目:个人博客

我去掉了那副“有色眼镜”

无锡市查桥实验小学    袁亚燕

时光荏苒,自参加学校“走向全纳教育的课程规划研究”的课题至今,我们已走过了6年的风风雨雨。回想走过的每一步,一天天理论的提升,一个个思想的火花,一阵阵心灵的反思,带给了我新的理念、新的思想、新的思考。学校为我们搭建了一个个对话、分享、交流的平台,很多时候觉得自己象一棵初春的小苗,不断地吸收着阳光和雨露,使我在态度、情感、价值观上,得到发展,知识得到丰富,能力得到提高。转眼这个课题已经结题了,一路走来,所看、所得、所思真的有很多,在这里我想把几年前发生在我课堂教学中的一个案例写下来,以此来不断鞭策自己。

那天一节课,我在教学“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上课伊始,首先出示了奥运会冠军的图片,顿时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接着大屏幕上出示了这样一组信息:美国获得的金牌数占金牌总数的11.6%中国获得的金牌数占金牌总数的10.6%,俄罗斯获得的金牌数占金牌总数的9%。问:“这些划横线的数你们认识吗?”“认识,是百分数。”学生响亮地回答我。这时我兴奋地说:“今天我们就来研究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我边说边在黑板上板书课题)当我写好后回过头来,发现下面的学生有的在偷偷的笑,有的在窃窃私语,正当我纳闷之时,有一只手在犹犹豫豫中举了起来,他就是我班学习最差的A。我请A站起来发言,他轻轻地说道:“袁老师,你的课题写错了,应该是‘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你写的是‘百分数和意义和写法。’”我朝黑板一看,果真如此,我“哦”了一声,转过身马上把黑板上的错误更改了。我让他坐下,忽然我想到似乎该说些什么,“虽然平时A的学习成绩一直是我班最不好的,但是今天上课很认真,很细心,我们表扬他。”话音刚落,学生边“笑”边鼓起了掌,在掌声中他低下了头,脸涨得通红。

课后,我好好反思了课堂上的这一幕,内心的不平静随之而来。我虽然意识到了激励性评价的重要性,但在表扬他的同时我还带有一股很浓的批判味儿:你一直是班里学习最差的学生。学生听后感想如何呢?我扪心自问我真的在表扬他吗?这种表扬是不是一种“扼杀”呢?如果换一种说法:“你今天真勇敢,老师真佩服你的勇气。”或者“你真了不起,已经会帮老师纠正错误了。”效果又如何呢?

“全纳教育”倡导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它提倡在教育时要关注所有学生,面向全体,关注每一个,了解每一个,激励每一个,成就每一个,不应带着有色“眼镜”看待“边缘生”……而我在那节课上恰恰就是带着有色“眼镜”来看待A,对于A我一直有着深深的歉意。

这件事情虽然过去好几年了,但它已深深的留在我的脑海里,在不断地鞭策着我,提醒着我。所以,我想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定会去掉那副“眼镜”,真诚接纳每一位学生,用平等的眼光看待每一位学生,这样才能让学生袒露心声。因为教育只有用平等、尊重才能换来真诚与和谐。

阅读(1) | 评论(0)查看全文>>

Copyright © 2015-2017 wxzqxx.u-jy.cn All Rights Reserved

校址:江苏省无锡市锡山区安镇街道查桥弘博路1号

无锡市查桥实验小学版权所有 备案号:苏ICP备1606278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