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林燕

部门组:班主任

学科组:语文

我的博客数:18

我的评论数:70

• 个人博客 (17)

• 优秀案例 (1)

差异是一笔不容忽视的财富,所以教师要学会善待差异,研究差异,为差异找条出路。

尊重学生,关注个性差异,使得语文课堂精彩纷呈,每一朵花儿绽放出勃勃活力。

“不放弃每一个”,“让鲜花、小草共沐阳光”,这是全纳教育的基本理念。倪老师在教学中充分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满足不同的学习需求,巧妙评点引导学生悟读文本,畅谈阅读的个性感受,因此,学生才会渐读渐悟,精彩纷呈,思维之花在课堂上逐一绽放。

语文教学的基本途径应当是:立足于学生自己的听、说、读、写的语文实践活动和内在的感悟体验、日积月累。这与倪老师所说的:“要从每一个句子读起、从每一个字词训练起、从每一段经典积累起……”有异曲同工之妙。

朗读,从古到今学母语的基本方法之一。多样的朗读,读出不一样的语文味。语文课洋溢着一种独有的迷人氛围和人性魅力,让每一个学生感受到母语文化的精髓,这就是倪老师上课的独有魅力。

听、说、读、写是语文教学的基本内容,倪老师立足学生朗读的单项训练,通过生动简洁的案例,表达了对读懂文本、读悟文本的理解,充分体现了她对“简简单单教语文”的本色语文教学的理解。

听、说、读、写是语文教学的基本内容,倪老师立足学生朗读的单项训练,通过生动简洁的案例,表达了对读懂文本、读悟文本的理解,充分体现了她对“简简单单教语文”的本色语文教学的理解。

教育细节处方显真智慧!

关注教育细节,需要老师有敏锐的洞察力!

协议,意指经过谈判、协商而制定的共同承认、共同遵守的文件,由此可以看出它是具有一定的约束性的。倪老师采用这样的方式,赋予了学生责任感,更是将学生当成了一个不断成长的真正意义上的人来看。

——读《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55个细节》有感(2013-02-18 14:51)

栏目:个人博客

关注细节,关注课堂教学实效的提升

——读《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55个细节》有感

无锡市査桥实验小学先锋分校  倪林燕

寒假中,我阅读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55个细节》,感受颇深。的确,课堂教学实效的提升需要我们不断关注细节,将细节作为一个成功教师的基本视角。下面围绕自己的教学实践,结合其中的两个细节谈谈感受。

细节34   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

培养学生语感是语文教学的一个支点和重点,情感是语感产生的心理能源,人的语感是对语言知识方面正误的判断,语感强的人,能透过语言文字,敏锐地体味出语言文字所蕴含的丰富情愫。在小学语文课本中,选取了不少经典作品,在课上,通过诵读,能引领学生走进祖国这些作品,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独特魅力,培养语感。不同形式的读也有着不同的作用:指名读,了解学生的读书情况;齐读,深化文本的内涵;分角色读,体味不同人物的心理;速读,帮助学生把握主要内容;放声读,有利于学生发现问题;默读,便于学生深入思考;范读,用老师的语言感染学生的心灵……教学时,我们要善于选择恰当的读书方式,让学生一步一步走进文本,走进人物内心。

曾经听一位老师上三年级的一篇课文《鹬蚌相争》,课上,没有花哨的设计,没有多样的形式,也没有丰富有趣的多媒体。老师就是采用了一种方法——读。读鹬的话,读蚌的话,读了以后让小朋友说他们读得像不像,为什么?一遍又一遍。结果,学生上课没有了负担,情绪越来越高涨,兴趣越来越浓厚,将鹬和蚌读得惟妙惟肖,对它们的了解自然水到渠成了。看来,要领会文章的精妙之处,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工夫在

细节36  阅读教学中如何让“讲”恰到好处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效率。”现在的课堂教学似乎特备忌讳“讲”,很多教师把“少讲”或“不讲”作为平时教学的一个原则,其实,对于一些关键性的问题、概念,教师不仅要讲,还要讲深、讲透。那么,讲什么?其中的一点就是讲核心、讲关键、讲盲区。

教师应当认真研究教学的内容:哪些是核心与关键,哪里是精髓与“文眼”,哪里是能力的“生长点”和思维的发散点……教师可以有效处理这些细节,通过“讲”为学生释疑解惑,培养阅读能力。中国的文字意蕴深远,文章中往往会有作者没有写明的,给予读者想象空间的“空白点”。这些“空白点”能够激发学生的想象,激活学生的思维。教学时,可以充分挖掘“空白点”的内在意蕴,引导学生想象补白,使他们与文本之间建立起沟通的纽带,从而引领学生走入文本,与文中人物产生情感共鸣。《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一文,肖邦的老师和同学来为他送行,咏唱着送别曲《即使你远在他乡》,为了让学生走入情境,我指导学生练笔:“《即使你远在他乡》会写些什么?联系上下文,你也来为这首曲子填写歌词。”学生写到了祖国的遭遇,写到了内心的悲愤……真情的投入让这处“空白点”意蕴丰厚、情感丰富,学生的理解也趋于深刻。

55个教育细节,55个思考。细节虽小,却能折射出教育的大智慧、大理念。所以,成功的教学必定离不开对细节的研究和雕琢。

阅读(0) | 评论(2)查看全文>>

书声琅琅,读出“语文味”(2012-12-28 12:57)

栏目:个人博客

书声琅琅,读出“语文味”

“语文味”是语文课堂教学的灵魂,它使语文课洋溢着一种独有的迷人氛围和人性魅力,使学生对语文产生强烈的兴趣,进而使师生双方都得到共同发展。语文教师应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实现“简简单单教语文,完完全全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的教学理想,使语文教学达到真、纯、实、活的境界。

读是语文教学永恒的主题,琅琅的读书声,是语文课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正如叶老所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驾驭文字。”充分地读,能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1、潜心品读入文本

语文课堂上最动听的声音,就是学生的读书声,作为语文老师,我们应想方设法让学生在读书中体会中国语言文字的魅力,让学生在吟诵种感悟文本,与作者进行心与心的交流。我们可抓住课文的精妙之处,引领学生反复品读,从一个个标点、一个个词语、句子中去玩味。一位老师上《黄鹤楼送别》,学到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一句“孤帆远影碧空尽”时,她这样引导学生读:“这‘孤’字,是一份落寞,一起读——;这‘孤’字,是两心牵挂,读——;这‘孤’字,是缕缕相思,读——;这‘孤’字,折射出的是那亘古不变的友情,读——”这样通过反复诵读诗句,把情感推向高潮,让学生体会到作者内心的孤寂,感受到语言的魅力,心灵在与文本的碰撞中飞扬,生命在阅读中成长,而浓浓的“语文味”也在这不露痕迹的诵读中体现出来了。

2、用心默读促共鸣

语文课堂需要琅琅的读书声,也需要静静的默读。默读,给予学生更广阔的思考空间,能让学生抓住重点的一个字、一个词、一个句子进行细细的品析、反复推敲斟酌,从而触摸到作者丰富的内心,领悟到文本表达的艺术和方法。默读与品读相得益彰,是彰显课堂“语文味”的重要途径。四年级《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这篇课文,让学生找到樟树与庆龄的共同之处是学习的难点,老师让学生反复默读课文,结合对宋庆龄的介绍,找到他们的共同点。这时,默读就是学生思维火花的碰撞,静静的课堂让学生有足够的思考时间和空间。

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儿”,就要回归本色、要自然大方;要从每一个句子读起、从每一个字词训练起、从每一段经典积累起……着眼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让学生感受母语文化精髓,让更多的生命之花在课堂尽情绽放,最终因语文而幸福起来。

 

阅读(0) | 评论(4)查看全文>>

关注学习的主体,让每一朵鲜花绽放(2012-12-28 12:45)

栏目:个人博客

关注学习的主体,让每一朵鲜花绽放

片断一:

师:这两棵樟树茂密葱茏、蓬蓬勃勃的,有同学已经把他们的形象牢牢地记在心中了吗?

生摇头。

师:老师已经记下了,想听吗?

生:想。

老师声情并茂地背诵,背完后学生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

师:知道老师为什么这么快就能背下来吗?

学生摇头。

师:因为呀,我抓住了这一段的条理:枝干——树叶——生长特点:四季常青。这样我就能很快背下来了。不相信你也试试。

学生按照老师的方法自由背诵。

师:谁想来试一试。

老师请了一名好学生,学生背诵地滚瓜烂熟。

师:真不错,一下子就把老师的秘诀记住了。

老师又请了一名成绩不怎么好的学生,学生断断续续地背下来 。

师:虽然背得不是很熟,但也抓住了这一段的层次,老师为你骄傲。

 

片断二:

师:为什么宋庆龄为了这两棵树连家也不愿意搬呢?宋庆龄和樟树之间有什么关系呢?请你们读读老师发给你们的资料,也可以读读你们自己课前搜集到的资料,结合课文对樟树的描写,你们会从中找到答案。

生:蒋介石和汪精卫曾经用许多钱收买她,要宋庆龄到他们的政府去做官,但是宋庆龄拒绝了,没有去,还把他们狠狠骂了一通。后来他们还叫人威胁宋庆龄,要暗杀她。可是宋庆龄没有害怕。由此我想到了樟树,只要樟树在,虫子就怕它。而宋庆龄就是这样,只要她在,敌人就会感到害怕

师:说得真好,她在任何情况下都是这样保持着伟大的人格,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让反动派、让卖国贼望而却步,就像樟树一样。谁想读这句话?

出示“只要这木质存在一天,虫类就怕它一天”。学生读。

生:宋庆龄鞠躬尽瘁,七十年如一日,长期主持中国救济总会、中国红十字会的工作。她毕生致力于少年儿童的文化教育福利事业。她经常说:“儿童是祖国的花朵”,“儿童是我们的未来,因为未来的世界是属于儿童的。”她一生虽然没有亲生的儿女,却把慈母的爱全部倾注给了全国的少年儿童。让我想到了“樟树本身却有一种香气,而且这种香气能永久保持。”宋庆龄对革命事业的热忱也总是这样,永远都保持着。

师:是啊,她青年时代起就致力于革命事业,她在长达70年的革命生涯中,永葆革命斗志。这种香气就是宋庆龄的正气,就是她崇高的节气。

感情读:“樟树本身却有一种香气,而且这种香气能永久保持。”

生:由这个事情,我还想到了一句诗:“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她把一生奉献给了儿童,她也像儿童一样,永远焕发着勃勃生机。

师:说得真好,你给我们呈现出了一个无私奉献的伟大女性。表扬他。能把这句话读好吗?

感情读:“樟树四季常青,无论是夏天还是冬天,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

生:虫子害怕樟树的香气,而敌人也害怕宋庆龄。“文革”期间,“四人帮”妄图取消宋庆龄亲手创办的儿童艺术剧院。宋庆龄回到了上海,她驱车直往儿童艺术剧院深情地凝望着剧院的大门。很快,“孙夫人来看儿童艺术剧院的牌子了”这个消息不胫而走。宋庆龄的到来,迫使“四人帮”悄悄地撤走了。

师:让虫子害怕的,是樟树的香气,而让“四人帮”害怕的,是什么呢?

生:是宋庆龄的正义之气。

出示“只要这木质存在一天,虫类就怕它一天。”

师:谁想读读这句话?

学生读,师:是啊,只要有宋庆龄在,“四人帮”就害怕,敌人就害怕。

师:现在你们知道为什么宋庆龄舍不得那两棵樟树,为什么人们总爱在樟树前留影作纪念了吗?

生:因为宋庆龄在樟树的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生:樟树时时处处为人们奉献着,为大家驱虫,供人乘凉,带给人们香气……而宋庆龄同样也时时处处为人们奉献着。

师:对,树如其人,樟树的可贵之处正是宋庆龄始终坚持革命、不向恶势力妥协的可贵品质。法国著名的作家罗曼罗兰曾这样称赞她“你认为我们卓越的宋庆龄只是一枝香溢全球的美丽鲜花吗?不,不,她是一头要冲破天罗地网的雄狮。”而这,都来自于宋庆龄身上的香气,来自于她的正气,来自于她崇高的节气。

 

 

评析:《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不是教育的机器,而是一个个充满着灵性的活生生的人。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应关注学生、尊重学生,让每一朵鲜花绽放出美丽的花朵。

一、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植物园中不可能只有国色天香的牡丹,一定还有能结果的桃、梨,哪怕一株苦菜,也有清火去痰的药效。学生也是一样,班级中必然存在一部分学习基础、接受能力都比较差的学生,对这些学生,我们不但不能听之任之、放任自流,而且应在课堂上给他们创设更多展示的舞台。背诵对接受能力强的学生来说,只是小菜一碟,但不可否认,对个别差生来说,却也不是简单的事。于是,范背、方法指导就成了助推器。最后,一些接受能力弱的学生也能大概地背下来了。

二、尊重学生的认知水平

对于学生来说,能否接受新知识,不仅取决于学生接受能力的强弱,同样也取决于学生的认知水平。远离学生的认知,哪怕我们认为简单的知识,他们也不一定能够接受。有研究者曾讲:“由于已有知识和经验为新的认识活动提供了必要的基础,因此立足于学生发展的观点上,在从事新的学习活动中,教师就应十分注意帮助学生获得必要的经验和预备知识。”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尊重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开发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把学生头脑中已储备的与学习新知有关的材料充分地挖掘出来,优化组合,这样才有利于学生的知识建构。宋庆龄离学生的距离比较远,对于她的事迹、精神更是知之甚少,于是,我为他们提供了一些材料,给学生提供“凭借”的机会,使课堂教学与课外知识沟通,将头脑中已有的知识与老师补充的资料组合起来,建构起新的认知,这样,他们的理解就能水到渠成了。

 

 

阅读(0) | 评论(3)查看全文>>

Copyright © 2015-2017 wxzqxx.u-jy.cn All Rights Reserved

校址:江苏省无锡市锡山区安镇街道查桥弘博路1号

无锡市查桥实验小学版权所有 备案号:苏ICP备1606278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