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丽清

部门组:

学科组:语文

我的博客数:18

我的评论数:33

• 个人博客 (17)

• 教研随笔 (1)

学习了!听完课,直觉得这就是我理想中的“长课短教”的典范。虽课无“完课”,但能在有限的时间内上出这份精彩,非睿智与扎实的基本功不可。或许,我可把教研目光聚焦于“长课短教”上。

向丽清学习!读了《“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策略探微》这篇文章,理解了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训练的必要性。

说实话,我还是第一次看到“非连续性文本”这个概念呢。拜读了朱老师的文章,我豁然开朗,还学习到了阅读的策略呢。收获真大啊!

英语老师来学习语文课堂中精读环节的设计啦!学习了!

学习了,值得深思!

如此精心取舍,学生感悟了,实践了,语文能力就提高了。

“三要”、“四要”要牢记。

明确精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有效推进精读环节,让学生意文兼顾,不断提高语文能力。

"清浅如水,简约至素”,课如人!每一次听你的课,总能给我一些教学的启发!

朱老师是一位和蔼可亲又严于律己的老师。她的每一次课都让我记忆犹新,在她的课堂上,没有压力,只有交流与分享。

独自的修行(2013-02-18 12:46)

栏目:个人博客

独自的修行

无锡市查桥实验小学  朱丽清

教育,也是一场与任何人无关的独自的修行。

——题记

不长不短的寒假,读《第56号教室的奇迹》。

早就在各种场合听闻同行谈起此书,也在多本教育杂志上读到过对此书的评荐,所以对能读此书是欣欣然的。本以为这样好评如潮的书作,自己会手不释卷、废寝忘食地读完。真正读来,才发现,由于文化和体制的不同,书中的一个个教育故事虽能引起自己的共鸣,但真要悟其精髓,为己所用,还是颇费思量的。所以,读着读着,就要掩卷沉思一会儿;读着读着,就要往前再翻阅一遍;读着读着,也跳过一些自己觉得遥远的东西。就这样不急不缓地读着,那一间朴素温暖的教室就在眼前浮现,那一幕幕鲜活的教育场景就在眼前铺陈开来……

温暖的家园

56号教室,这是一间位于洛杉矶市中心的会漏水的小教室,这间教室里的学生大多家庭贫困,来自非英语系的移民家庭。但此书的作者,雷夫老师用了将近四分之一世纪的时间,创造了奇迹,感动了整个美国。第56号教室之所以特别,不是因为它拥有了什么,相反是因为它缺乏了某样东西——这里没有害怕。雷夫老师以信任取代恐惧,做孩子们可靠的肩膀,强调纪律必须合乎逻辑,并且成为孩子的榜样。特别是雷夫老师推行的“道德发展六阶段”理论,已远远超越了一般班级或团队管理的规范、纪律、公约的范畴,直指完美人格的养成,让学生以终其一生的努力,成就非凡的人生。这六个道德发展的阶段分别是:我不想惹麻烦,我想要奖赏,我想取悦别人,我要遵守规则,我能体贴别人,我有自己的行为准则并奉行不悖。每每读完雷夫老师对一个阶段的阐述,我都难以抑制自己心情的激动涌流。学生最初对自己的约束,是以恐惧为基础的,但雷夫老师强调:“我们要孩子们有良好行为表现的最终目的,是让他们相信这么做是对的,不是因为害怕惩罚才去做”;在第二阶段,雷夫老师又指出:“我们要让孩子知道,行为得宜是应该的,不需给予奖赏。”而在第三阶段,雷夫老师又这么质疑自己的学生:你们是为了我才刷牙的吗?你们是为了我才系鞋带的吗?更令人惊奇的是在学生达到“我要遵守规则”的第四阶段时,雷夫老师却指出:“然而在我们最景仰的英雄当中,有许多人之所以成就伟业,正是因为他们不守规则。”尤其是第六阶段所提出的“我有自己的行为准则并奉行不悖”,与我国儒家思想所提倡的“慎独”不谋而合。正是在这样的引导下,孩子们的品行发生了令人惊异的变化,谦逊有礼而且诚实善良,最终不仅能独善其身,亦能兼济天下。

其实,精心反观自己的教学,我们一定也曾尝试过各种方式,以求营设良好的班风,但也更时常为学生行为习惯失范的反复而心力交瘁甚至心灰意冷。读完雷夫老师的“道德发展六阶段”,我们不难发现自己的问题所在,我们与孩子永远处于“教育”与“被教育”的对立面,我们习惯于板起脸孔给学生“下马威”,习惯于略施“恩惠”让学生表现良好以取悦老师……所以,教室,成了学生最不向往的地方。一间教室能给孩子带来什么,取决于教室桌椅的空白处流动着什么。是什么东西在决定着教室的特质,我想,应该是每一个生活其中的人的面貌和气度,让孩子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我们,要和孩子一起付出“终其一生”的努力。

学习的圣殿

56号教室的孩子大多来自贫困的移民家庭,英语不是他们的母语。可是,就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雷夫老师班里小学生的成绩高居全美标准化测试(AST)前5%;他独创的阅读、数学、艺术等基础课程深受孩子们喜欢。那些似乎注定平凡的学生在充满智慧的老师的培养下,长大后纷纷就读于哈佛、斯坦福等顶尖大学并取得不凡成就。雷夫老师以创新的教育方式,把孩子变成了热爱学习的天使。雷夫老师致力于培养“终身阅读的孩子”,让孩子真正领会到阅读是生活的基石,是和世界接轨的方式;当同龄的孩子还在看学校派发的基础读本时,第56号教室的学生们已经开始品味经典名著了。他用及其独特的方式带领学生学数学,让孩子领略不可抵挡的数字的威力,让数学与生活密切相关;特别是他设计的Buzz、心算暖身和引进的玛西.库克数字砖等数学活动,可以在班级里、家里的餐桌上或父母开车接送孩子们的途中随时随地进行,让孩子在任何时候都找得到数学的乐趣。雷夫老师还通过带孩子们旅游来带领学生学习历史,通过亲自的动手实践去接触自然科学,通过体育运动了解团队合作的价值,通过演奏和五项不容错过的美术作业感受艺术的魅力……除此之外,雷夫老师还为56号教室设计了一个特别的经济体系,教给学生终身受用的技能。

一个老师,负责整个教室孩子的所有课程,这在美国也许是普遍的现象;但雷夫老师不仅认真执行好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课程教学,更是在每一门课程上下足了功夫,开创了一项又一项简便易行、生动有趣的独特活动辅助课程教学;不仅如此,雷夫老师还独创了56号教室特有的课程,如旅游、棒球运动、演奏、表演莎剧、经济学等。读着书中以叙事方式对课程开展所作的介绍,我不由得被雷夫老师的教育智慧深深折服。而雷夫老师的教育智慧也并非天赋异禀,他也是在不断的实践反思后才渐渐触摸到教育的真谛。当我们越是想让孩子们达到我们设定的目标时,我们往往离目标越远。所以作为教师有时要回到教育的起点,真正走进孩子的心灵,走进孩子的世界才能够真正找到教育孩子的方法。

不要轻言你是在为谁付出和牺牲

雷夫老师和他的第56号教室,确实是无数学生和老师瞩目的圣人和教育圣地。这位令人敬佩的美国老师,用超凡的勤奋和卓越的教育才能,解答了他在教师职业发展过程中的探索与思考。雷夫老师创造了轰动全美的教育奇迹,被《纽约时报》尊称为“天才与圣徒”,《每日新闻》则誉他为“当代的索罗”,他获得了美国“总统国家艺术奖”、英国女王M.B.E勋章、1992年“全美最佳教师奖”等诸多奖项。在如此耀眼的光环面前,也许很多老师难免生出“望尘莫及”的感觉,是的,雷夫老师的高度,可能是芸芸众生中的我们倾其一生也难以企及的;而且,由于国情不同,文化背景不同,雷夫老师的一些创举对于我们来说也显得遥远。但是,我想说,只要有“心”,在学习雷夫老师的路上,我们能走得更远。雷夫老师并非圣人,他也曾为孩子的教育问题心力交瘁,他说:“我在教学方面得到的胜利,绝大部分都是长年累月披荆斩棘、痛苦劳动的结果。”他也曾为学生的道德养成大伤脑筋,他也常为无聊的教职员会议感到痛苦,他也受困于国家“标准化测验”的梦魇。但是,他从没停止追求。雷夫老师的故事也启示我们:有热情和态度还不够,还要运用智慧,乃至一个小小的鬼点子。对于千千万万抱怨教育的老师们来说,我们也许无法像雷夫老师那样“疯狂”,但是,我们应该相信,只要努力,教育,蕴含着无限可能。

风云博主卡玛在他的文章《人生是一场独自的修行》中说:“不要轻言你是在为谁付出和牺牲,其实所有的付出和牺牲,最终的受益人都是自己。人生是一场与任何人无关的独自的修行,这是一条悲欣交集的道路,路的尽头一定有礼物,就看你配不配得到。”一定程度上,教育,也是一场与任何人无关的独自的修行。

阅读(0) | 评论(0)查看全文>>

《滴水穿石的启示》教学设计(片段)(2012-12-29 13:40)

栏目:个人博客

《滴水穿石的启示》教学设计(片段)

无锡市查桥实验小学  朱丽清

教学片段:课文第三自然段

教学目标及重点:

1、从作者列举的事例中感悟名人滴水穿石的可贵精神,理解“滴水穿石”给予我们的启示。

2、进一步认识说理文,初步体悟说理文简洁凝练、逻辑严密的表达特点,体会反问句式在说理时的表达效果,初步学习“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

设计理念:语文教学要有“文体意识”, 对于“说理文”这一小学阶段语文教材中篇数极少的体裁样式,教师对教学基点的把握显得尤为重要。从语文教学的视角关照文本,以下教学要素便进入了我们的视野:认识说理文,了解说理文与一般的记叙文的不同之处;初步体悟说理文的表达特点,如反问、设问等说理时常用的句式,如简洁凝练、逻辑严密地表达,如“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文本是语文学习的凭借和载体,本教学片段的设计,旨在以课文为范例,为学生更全面地了解并认知说理文打开一扇窗。

 

教学过程:

一、品读名人事例,体悟“论证”之道

1、说理文,重在说理,这个理就是“论点”。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三自然段,想一想,作者用哪些事例来说理的,试着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2、交流:

1)李时珍编写《本草纲目》

2)爱迪生迷恋电学实验研究

3)齐白石“不教一日闲过”

3、这种通过事例来说明论点的方法就叫“摆事实,讲道理”(板书)。作者是怎样通过这些事例来说理的呢?请同学们细读课文第三自然段,对照着论点想一想,再选择其中的一个事例谈一谈。

4、交流

交流要点:目标是什么?怎样持之以恒的?获得了怎样的成功?

5、质疑:这第三自然段中,作者列举了三个事例,数一数,每个事例作者用几句话来写的?有什么想法?

追问:我们平时写作一直强调叙事要生动具体,你觉得作者这样写合适吗?

6、小结:说理文中列举事例是为了达到论证论点的目的,简洁凝练、指向明确是说理文的语言特色。 

7、你还知道哪些名人“滴水穿石”的故事?能围绕论点用两三句话来写一写吗?

仿写要点:目标是什么?怎样持之以恒的?获得了怎样的成功?

评价要点:能否有力地论证论点?语言是否简洁凝练?

8、辨析:把我们写的这些事例加进课文中,是不是能更充分地论证论点?

小结:事例选择要能全面说明问题,但并不是多多益善。

【点评:说理文中的事例是作为论据来论证论点的,在教学上应有别于一般写人记事的文章,不宜浓墨重彩地去感悟人物品质,体会文本表达的情感;而应重在学习作者“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学习作者选择事例的用意,学习作者遣词造句的简约,从而体会说理文的论证之道。所以,在本环节中,教师没有就文本的空白处去设计想象补白练习,引导学生体悟人物的感人品质;而是遵循文本的表达特点,引导学生通过仿写事例学习说理文选择典型事例简明扼要地论证论点的写作手法,使学生对说理文有了理性的认识。】

二、品读反问句式,体悟“论证”之言

1、引读:作者列举的事例恰如其分地说明了——“古今中外……”

2、从句式上看,这是一句——(反问句),句子很长,谁能把它改成陈述句?

作者用反问句来小结,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比较朗读,体会表达效果。

3、在反问句上加上“你看”两个字,这两个字用在这里,给你什么感觉?(面对面讲理一样,拉近了与课文的距离)

比较朗读(加与不加“你看”两字),体会表达特点。

4、小结:说理文中恰当使用反问等句式,运用口语化的表达,能增强表达的效果,拉近文章与读者的距离,使论点更深入人心。

【点评:反问、设问句式的运用及口语化的表达,是说理文言语表达的一大特点,本环节在引导学生发现课文表达特点的基础上,通过比较朗读的方式促进学生对表达效果的体会,使学生对说理文语言表达特点有了真切的体会。】

三、说理文再认识,体悟文体特点

1、著名文艺理论家、美学家朱光潜先生在他的文章《漫谈说理文》中如是说,出示:

“摆事实,讲道理”已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愈来愈广泛,愈重要的社会活动。凡是需要开动脑筋的地方,凡是要辩护自己,说服旁人的地方,没有不需要说理的。

学写说理文,首先就要学会思考,而这要深入生活,掌握事实,再加上对分析和综合的思想方法的长期辛苦训练。

说理要透,透在于话说得中肯,轻重层次摆得妥当,并不在话说得多。简洁是文章的一个极可珍视的优点。

2、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对说理文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点评:以一篇课文为凭借,以一堂课的教学来打开学生认知说理文的视窗,并通过拓展名家对说理文的精辟论述来丰满学生的认识,激发起了学生对说理文的探究欲望与阅读热情。】

 

阅读(0) | 评论(0)查看全文>>

让语文课更“语文”(2012-12-29 13:37)

栏目:个人博客

让语文课更“语文”

无锡市查桥实验小学   朱丽清

关于“语文是什么”的讨论已经太多太多,如果再要从语文的表征上来揭示其本质,我觉得自己的语言实在是苍白无力。但我想从语文教学的指向上再谈谈自己对语文的理解:

通过语文教学,应使学生对祖国的语言文字(母语)含有一种特有的亲切感,归属感;应使学生能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自如地进行口头交流与规范地进行书面表达;应使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养成文化气质与人文情怀……

一、“语文”的解读

以“语文”的视角解读文本,要从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出发,基于语文教学的指向,以语文学习规律为教学的基点,以汉语言的特色为教学的立足点。

以“语文”的视角解读文本,要紧紧凭借课文这个“例子”,充分挖掘文本的语言因素,多角度地为学生搭建语言实践的平台;教学设计应本着读为本、悟为核、用为宗的理念,扎根语言、着意精神,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内化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

二、“语文”的实施

立足本位语文,还需要“语文”的实施。 “语文”的实施基于“语文”的解读,是指用“语文”的方式、策略来推进落实教学设计。苏教版教材主编张庆老师强调语文教学多一些“语文”,少一些“关于语文”。他说:“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地识字、写字、读书、背诵、习作、口语交际等语文实践活动都是‘语文’;围绕这些活动所进行的讲解、分析、提问、表演、多媒体等等,都是‘关于语文’。”“语文”的实施,就是要尽可能地让课堂教学活动聚焦到语文上来,而不是发散到不必要的活动上去。

教例:《北大荒的秋天》

天空一碧如洗,只有在傍晚,西边的天上才会有几缕流云。这些流云在落日的映照下,转眼间变成一道银灰、一道橘黄、一道血红、一道绛紫,就像是美丽的仙女在空中抖动着五彩斑斓的锦缎。

从文本中,我们能读到什么?流云颜色之美是扑面而来的,而为了理解这颜色的“五彩斑斓”,教师也会浓墨重彩地用多媒体来丰富学生想象,会让学生来说说流云还会是什么颜色的,会进行描写颜色的词语的积累。

而以“语文”的视角来解读文本,我们能读到什么?流云颜色之美仍是夺人眼球的,但以怎样的方式来感受这种美,多媒体、拓展词语,这些手段其实是“泛语文”的。网上的多个课件中都有关于这段文字的配图,与其说是“五彩斑斓”,不如说是斑驳迷离,远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种流光溢彩,绚丽鲜明;而至于拓展词语,除却文中的几个,三年级的学生还真难找出几个合适的,也难怪学生会用雪白、草绿等词语来凑数;而且,在固定的句式中填入词语,看似进行的是句式练习,实则并无遣词造句的训练。所以,从“语文”的视角看,不如指导学生美美地朗读记诵这段话。

而以“语文”的视角来解读文本,我们还能读到什么?“流云”、“几缕”、“一道”这些词语是否牵动你的心弦。“流云”是什么样的?为什么说是“几缕流云”而不是“几朵流云”?这是培养学生语感的契机,而在这过程中,“流云”的轻盈舒卷、散淡闲适的姿态美也就呼之欲出了。于是,在指导学生朗读之时,我们自然会关注几个“一道”的读法,不会把它读得那么沉重,那么死板。这就是“语文”的实施。再来看课件中的图片,画面上的是流云吗,让学生欣赏这样的图片后朗读课文,学生能真正读出味道来吗?这就不是“语文”的实施。

阅读(0) | 评论(0)查看全文>>

Copyright © 2015-2017 wxzqxx.u-jy.cn All Rights Reserved

校址:江苏省无锡市锡山区安镇街道查桥弘博路1号

无锡市查桥实验小学版权所有 备案号:苏ICP备1606278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