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小勇

部门组:教科室

学科组:语文

我的博客数:19

我的评论数:88

• 个人博客 (18)

• 教研随笔 (1)

生命的课堂,不仅能给学生带来成长的力量,同样教师也在成长着,这样的境界和谐、共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学相长。

充满诗情画意的课堂是学生向往的,更是曹老师寻求语文教学的敞亮境界,脚踏实地一份朴素而诗意的职业,让人感到幸福无比,人生无悔。

个性化的课堂、诗意课堂,让教师和学生一起幸福成长,留下的是心灵的满足与精神的愉悦。

最欣赏曹老师诗一样的语言,就如他追求的诗意的语文一样。在文中,我看到了他对教育理想执着的追求,对语文教学理性的思考。他,一位令人敬佩的思想者!

富有哲理的教育思想语言,诗情画意的语文课堂,深刻的感悟,令人眼前一亮,值得一读学习。

曹老师自身就是一个思想者,他用诗一般的语言,充满睿智的思考,引领教师在教育之路上走向激情、走向敞亮、走向美丽。

曹老师是个快乐的思想者,有妙语连珠,有前沿理论,更有自我成长!有光彩、有魅力,更有价值!

因无话可写,不知如何表达,学生对习作往往存在恐惧心理,曹老师从写前辅导、写作评价、作后指导写“作后感”等三个方面,探寻有效的习作蹊径,让课堂敞亮起来,让学生的表达灵动起来。

曹老师的课堂语言像诗一样,写的文章也像一首优美的散文诗,他告诉我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有诗人一样的浪漫情怀,去带领学生步入文学的殿堂,感受语言的曼妙。

写作一直是学生、老师的一件头疼事,而曹老师的课堂恰恰化难为易,成为学生有话而写,乐意表达,做到了习作课堂敞亮起来,寻找到了有效的写作途径。

《天游峰的扫路人》教学设计(2017-06-05 15:03)

栏目:教研随笔

《天游峰的扫路人》教学设计

无锡市查桥实验小学   曹小勇

晒课简述:

抓住作者情感变化的暗线,以一波三折的表现手法来表现人物形象与品质。

 

教学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通过朗读训练,理解一些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从具体语言材料的朗读中品味感受天游峰扫路人的形象。

3. 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扫路人乐观开朗、自信豁达的生活态度和对工作认真负责的勤劳精神。

 

学情分析:

高年级学生,已经能初步进行自学,也有了一定的赏评分析能力,所以,基于学生的学情,采用交流初学,评议精彩,相互启发的教学方法,在自读自悟的过程中,提搞语用能力,提升思维品质。

 

重点难点:

1、从“我”与老人的三次对话中体会老人的形象和精神。

2、理解“30年后,我照样请您喝茶!”这句话所反映出的老人的自信。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这节课我们学习第15课,齐读课题——(天游峰的扫路人)

二、检查预习

2、课前布置预习,现在请同桌根据自己的学习单,互相汇报。完成了,就用端正的坐姿告诉老师。

3、谁来向全班汇报

指名1、读生字   你读得准确而响亮,请你带领全班一起读

指名2、读生词   很准,全班一起像他一样读一遍

奖励大家一个游戏题目:谁来读

4、通过自学,扫清阅读障碍,你们完成了学习的第一程。下面,我们就跟着作者走进课文(读课题)——天游峰的扫路人

三、初学课文,感知课文

5、这是一篇写人的文章,根据以往的经验,你怎么来认识人物?

  (外貌、语言、行动、心理、环境……)

6、好的,我们就来运用这些方法,一边读一边思考,划出相关语句:这是怎样的一个扫路人?(屏示:我从……,认识到这是一个……的扫路人)

7、交流,板书关键词:朴素、热情、悠闲、勤俭、乐观、自信、豁达开朗…

四、再读课文,体悟写法

8、课文是怎样凸显老人的这些闪光之处的呢?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学习呢?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细读品味其中的精妙之处。

9、文路的一波三折:

1)自读12段,你觉得那些语句很精妙,妙在何处?

A 交流“比喻、夸张”句,生说感悟(扣“九百多级”“银丝”“断掉”)

    归纳段意:因为……,所以好不得意!(板书:情感一——好不得意 起因)

B 指导感情朗读

2)顺着文章的文路,读读下文,事件开始发展:因为好不得意,所以……?

A   生答:(板书:游兴未尽)

B   师:因为作者游兴未尽,所以遇到了扫路人。

自然就要写到看到的扫路人样貌——(出示外貌描写)读一读,评议下,这段外貌描写写得怎么样?(板书:精瘦、褪色、运动鞋——符合人物特点)

C   与老人交流开始,自然写到老人的为人——热情

出示:

茶,很热,很香,仿佛一股暖流,……(评议逗号的用法和精妙所在)

D   言为心声,老人轻松悠闲的话,为何让我大为震惊呢?

    出示:不累不累,我每天……

作者为何“倒吸一口气”?

出示:我抬头望望天游峰……

交流:这一段描写精妙在何处?(板书:以天游峰的险峻,游客们的表现,来衬托老人的辛苦、辛劳)

再读老人的话,想想:工作那么辛劳,为何他却说得轻轻松松,自在悠闲呢?(热爱工作)、

带着这份热爱,我们扮演角色,读读老人的话——

E 震惊之余,进一步交流,老人身上还有哪些闪光之处呢?出示第10段,指名读。

    交流板书——热爱生活:实在离不开、喝的是、吃得是、呼吸的是,而且、反问

感情朗读

这位老人爽朗的笑声,让作者久久不能忘怀——出示最后一段,齐读

作者此时的情感,由震惊化为了敬佩与感动,再读最后一段。小结:课文就是这样,以事件顺序为明线,以情感变化为暗线,既一波三折,又水到渠成,表现了老人的热爱生活、热爱工作,自信乐观、豁达开朗!

五、深挖文章特色:

    这篇文章写法上有不少二,思考:

1 两次描写天游峰的险,一样吗?(第一次衬托我的心情:得意;第二次衬托老人的工作辛劳)

2 两次写外貌一样吗?(不一样,第一次是初看,第二次是近看,打量)

3 两次问话有作用?(穿针引线,在语言对话中,凸显老人的品质)

六、布置作业

1、完成小练习册

2、完成小练笔:

1)哇,鼋头渚的风景好美啊!……

2)曹老师真瘦啊,…


阅读(1) | 评论(0)查看全文>>

下水考试:融通教与学的有效举措(2017-03-11 12:21)

栏目:个人博客

日前,我校在全校开展一次规模空前的教研活动:全校语、数、英教师“下水”考小升初的毕业考卷。作为语文老师,我全程参加了这次活动,印象很是深刻。

这次考的是2015年小升初的毕业考卷。做基础知识和阅读部分时,倒也顺手,但在做习作时,有点卡壳了。习作要求是:以课文《山谷中的谜底》受到的启发,联系自己的实际,写一件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来表明自己的态度。因为,作为有着丰富经历的成年人,写这样的作文并不为难,但关键是如何站在小学生的角度,写出孩子的经历和感悟呢?我搜肠刮肚,联想自己小时候的经历,好像一下子很难找到符合题意中的哲理与事件。虽然最后勉强完成,但这次下水考试的过程,给我以全新的教学启示:

一、教师下水,才知水情

平时教育学生都很“理直气壮”,考试之前要准备好考试用品,不要考试的时候,东借西借;考试卷发下来要先看试卷结构,尤其要先看作文题,看清作文题目要求再动笔;考试的时候,要注意答题区域,不能答错位置;考试的时候,要紧张了,要及时调整……我们夸夸其谈的在上边教育着学生,可如果真动笔考试了,我倒发现,自己作文的开头太成人化了,第一段和第二段写下来才发现,我写成了成年人的议论文,而没有联系作为小学生的“我”这个孩子的实际,用生活中的事例来谈感受。这下,学生犯的审题要清的毛病,作为老师都犯了。有过这样的经历,作为老师,以后更能降低身段,俯下身子,贴近学生,用童心理解学生的学情。

二、教师下水,才知航情

我们老师平时是做题无数,但是坦诚的讲,不少时候,我们也是边百度边做题,然后跟学生“口若悬河”的讲“标准答案”。有些不是自己通过阅读,进行思考写出的答案,给学生讲的时候,就不会讲的明白透彻;学生答错了,我们也不会完全知道学生错在哪里,思考方式上出了什么问题;我们也不会对“标准答案”进行再补充、再整理、再完善,甚至会出现,所谓的“标准答案”错了,我们却还在捍卫“标准答案”。——现在考场里坐一坐,考一考,“真枪实弹”地做过了一张试卷,势必才会对自己平时的习惯进行反思,养成自己“真”做题的习惯,才能明确考点,理清解题思路,才能更有方向、更有针对性地指导我们的学生!

三、教师下水,才知融情

这次考试成绩已经下来了,我的成绩一般,自己回来找原因,觉得阅读和作文失分较多。尤其是作文,立意我思考了好久,到最后写完,我自己都写笑了:作文立意,没什么新意;作文语言,太过平实;作文内容,也不充实……教师授课基本都有一个习惯:自己擅长的方面就滔滔不绝的讲,不擅长的方面就避而不谈。所以,教师的软肋,往往就是学生的软肋;教师的劣势,往往就是学生的劣势。想想我学生作文存在的问题,不是跟我存在的问题是一样的吗?而这不正是我平时不重视作文教学,不强调语言积累、素材积累的结果吗?“下水考试”,让我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更让我意识到,教师授课不能因为回避自己的不足,而误人子弟。所以,基于这样的思考,融通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桥接好教师的生活阅历与学生的生活经历,才能有效施教。

    下水考试,融通教与学的有效举措。

阅读(0) | 评论(0)查看全文>>

诗情画意教诗词(2015-05-13 16:00)

栏目:个人博客

古诗词是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它以其深邃的意境、生动的形象、凝练语言、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表现手法,对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陶冶情操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但由于小学生阅历短浅,知识有限,往往难以准确理解诗句的内涵和蕴味。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诗歌的讲授,重在陶冶性情,扩展意象。由此可见,古诗词教学,一定要将学生领入诗的意境,体验诗人的感情,让古诗词教学充满诗情画。因此,教师基于古诗词的文体特色,采用多种形象直观的多媒体手段、形象生动的语言渲染,寓教于乐、寓教于趣、寓教于形,优化古诗教学,让学生走进诗情画意的诗词意境,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下面结合教研课《清平乐  村居》一课的教学,浅谈基于古诗词文体,进行诗情画意教学古诗词的有效策略。

一、激情述说,激趣导入

同学们,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古往今来,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而词也和诗一样,是我国古代文学中一枝绮丽的奇葩!它是一种能够配乐歌唱的文体,句子的长短随词牌的不同而改变。

二、音乐渲染,切题联想

1、老师今天就带来了一首配乐歌唱的词,想听吗?有何感受?

2、它的词牌名是——清平乐;真正的题目是——村居。——(板书课题)

3、“居”是什么意思?“村居”呢?看到“村居”,你仿佛——

看到了什么?

听到了什么?

感觉到了什么?

三、激励评价,朗读悟文

1你们的描述让我陶醉。大词人辛弃疾的笔下,又会给我们展示出一幅怎样的田园世界呢?打开书本,读一读,感受感受!

2读完了,感觉怎样?(景色美、亲情美、幸福美)

3、优秀的词不仅内容引人入胜,而且读起来也是琅琅上口,悦耳动听。不信再读读,试试。注意把字音读准,把词的节奏读出来。

4现在谁可以自告奋勇地起来,大声地读一读。

①评一评他读得怎样?正音:檐、媚、翁媪、无赖、卧剥、莲蓬

②读得真好,不但字音读得准确,把词的节奏读出来了,播音员也不过如此。

5我们一起把这首词读一遍。

四、读思结合,融入意境

1、读准了这首词,你觉得接下来该干什么了?(理解词义,了解作者表达的意思)怎么学?老师一句句讲还是……

2、好,让我们自己来尝试一下,这样,先请每个同学读读词,对照插图想想句子的意思,在小组中交流。还没有得到解决的问题呆会儿提出来。注意,在小组合作前一定要独立思考。

3、你读懂了什么?师适当点拨

除豆:除豆田里的杂草,

喜:有趣、有意思。

无赖:现在指“蛮不讲理或游手好闲品行不端的人”。这儿指“天真活泼、无所顾忌、顽皮”,这就是古今词义的不同。

翁媪:看看图,再看看这两个字,知道哪个是翁,哪个是媪?

重点指导:醉里吴音相媚好

吴音指什么地方的口音?其实就是我们这边,这儿的文化叫吴文化,这儿的口音叫吴音。“相媚好”指的是非常亲热的样子。瞧,这一对白发老夫妻微醉着亲热交谈着。想一想,他们会说些什么?如果有兴趣,同桌两个同学还可以分角色来进行对话。

醉——

你觉得谁醉了?究竟是词人醉了,惬意地听着悦耳的江南方言,还是一对白发老夫妻喝了点酒后在用吴语打趣?或许谁也没醉,只是作者的一种陶醉之感,不管怎样解释,读来都会令人感觉亲切、和谐,充满生活气息。

4、指导朗读这两句。

5、作者从景物写到人物,给我们展示了一幅多么安宁的画面。请大家闭上眼睛,听老师读一读这首词,然后告诉大家,你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生描述画面谈感受。(你把整首词的意思都说出来了。你很会想象。你读懂了作者的心。)

6、你能通过朗读把你看到的、感受到的表达出来吗?

7、学生朗读。(奖励配乐、和好朋友一起朗读。)评价。(师示范。)

8、指名吟诵。背出韵味。

五、交流心得,品读悟情

1中国人爱喝茶,一壶好茶,常常是越品越觉得香气袅绕。一首好词也是如此,越读越能读出其中的韵味深长。当你在读这首词的时候,你是否读出了词人的心绪?是否读出了一份感动?一份向往?用心地再读上一两遍,告诉大家你读懂了什么?

2你读出了什么?(教师相机板书)

没有世俗的侵扰,怎能不悠然自得?

一辈子相知相守,这是人生的一大幸运事呀!想想老夫妻俩会说些什么?这真是“酒不醉人人自醉”呀!

小儿虽然顽皮,可是我们看看他的眼睛,你能够读出他的——专心、认真。谁说我没事情做,我这不是正在干活呢?难怪词人最喜欢他呢!孩子的魅力无人能抵挡呀!

3、假如此刻你到了乡村,你最想做什么呢?

学生说:“我最想像小孩一样,躺在草地上剥莲蓬吃,多悠闲。”“我最想静静地躺在草地上,看天上的白云,闻青草的芳香。”“我还想骑在牛背上,潇洒地吹着短笛,让笛声在田野中回响。”“我最想在小溪边垂钓,那多舒服。”“我也想到地里去耕耘,享受劳动的快乐。”……

4小结:

清新秀丽的景色让词人心醉,勤劳纯朴的人们让词人亲切,可爱的孩童又让词人身心愉悦。他是深深地爱上了这片土地,爱上了这里的人们。漫步在乡村的小桥、流水、人家,他在吟诵这首词的时,会怎样呢?(笑、回味、陶醉、流连忘返……)

学生读,读出心情、读出表情。

5、小结

每首宋词都仿佛是一幅绚丽多彩的画,一曲委婉动听的歌,一段延绵不绝的情。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一定对宋词有了新的感受,希望同学们以后在宋词中尽情遨游,进一步感受我国古代文学的艺术魅力。有兴趣的不妨到书店里买一本《宋词三百首》读读!

透过以上教学过程,我们不难发现,诗情画意教诗词的有效方式是:

一是为诗歌配上切合诗境的图画。在这种形式的教学中,我们要注意不能上成美术课,不必讲究绘画技巧,不去评判画面是否形象逼真,只看学生是否理解了诗歌的内涵即可。因为在为诗配画的活动中,无论绘画水平如何,学生都会积极思考要画上哪些内容,为什么这样画。他们对诗歌内容、情感的理解自然也就深刻了。

二是用生动的语言描述诗歌的画面。在教学时,我们要先教给学生描述的方法,不能等同于翻译,可以进行合理的想象,对诗中景物要进行更生动、更细致地描写。然后老师再进行示范,这样学生活动就没有什么障碍了。在这样写与说的活动中,学生能体会到美丽的诗境,语言表达能力也会有所提高。

三是把诗歌扩写成精致的美文。要求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大胆进行扩充,进行改写。在扩写的活动中,学生要想写作成功,必须反复揣摩诗句,融入诗境,甚至要查阅资料,了解诗人生平,这样才能走进诗人的内心深处,传达诗歌丰富的情韵。

四是妙语品评画面之美。引导学生可以从诗人用什么方法,营造什么样的画面来进行赏析,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的解读。在品评画面美的活动中,学生欣赏的角度很多,思维会非常活跃,答案也会异彩纷呈。

有人说:“诗歌的美是只能意会,不可言传的。”但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运用多种途径,让学生品味“诗情画意”,我们要引领学生爱上古诗词,传承我们的文化瑰宝。

阅读(1) | 评论(2)查看全文>>

诗情画意教诗词(2015-05-13 15:58)

栏目:个人博客

古诗词是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它以其深邃的意境、生动的形象、凝练语言、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表现手法,对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陶冶情操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但由于小学生阅历短浅,知识有限,往往难以准确理解诗句的内涵和蕴味。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诗歌的讲授,重在陶冶性情,扩展意象。由此可见,古诗词教学,一定要将学生领入诗的意境,体验诗人的感情,让古诗词教学充满诗情画。因此,教师基于古诗词的文体特色,采用多种形象直观的多媒体手段、形象生动的语言渲染,寓教于乐、寓教于趣、寓教于形,优化古诗教学,让学生走进诗情画意的诗词意境,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下面结合教研课《清平乐  村居》一课的教学,浅谈基于古诗词文体,进行诗情画意教学古诗词的有效策略。

一、激情述说,激趣导入

同学们,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古往今来,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而词也和诗一样,是我国古代文学中一枝绮丽的奇葩!它是一种能够配乐歌唱的文体,句子的长短随词牌的不同而改变。

二、音乐渲染,切题联想

1、老师今天就带来了一首配乐歌唱的词,想听吗?有何感受?

2、它的词牌名是——清平乐;真正的题目是——村居。——(板书课题)

3、“居”是什么意思?“村居”呢?看到“村居”,你仿佛——

看到了什么?

听到了什么?

感觉到了什么?

三、激励评价,朗读悟文

1你们的描述让我陶醉。大词人辛弃疾的笔下,又会给我们展示出一幅怎样的田园世界呢?打开书本,读一读,感受感受!

2读完了,感觉怎样?(景色美、亲情美、幸福美)

3、优秀的词不仅内容引人入胜,而且读起来也是琅琅上口,悦耳动听。不信再读读,试试。注意把字音读准,把词的节奏读出来。

4现在谁可以自告奋勇地起来,大声地读一读。

①评一评他读得怎样?正音:檐、媚、翁媪、无赖、卧剥、莲蓬

②读得真好,不但字音读得准确,把词的节奏读出来了,播音员也不过如此。

5我们一起把这首词读一遍。

四、读思结合,融入意境

1、读准了这首词,你觉得接下来该干什么了?(理解词义,了解作者表达的意思)怎么学?老师一句句讲还是……

2、好,让我们自己来尝试一下,这样,先请每个同学读读词,对照插图想想句子的意思,在小组中交流。还没有得到解决的问题呆会儿提出来。注意,在小组合作前一定要独立思考。

3、你读懂了什么?师适当点拨

除豆:除豆田里的杂草,

喜:有趣、有意思。

无赖:现在指“蛮不讲理或游手好闲品行不端的人”。这儿指“天真活泼、无所顾忌、顽皮”,这就是古今词义的不同。

翁媪:看看图,再看看这两个字,知道哪个是翁,哪个是媪?

重点指导:醉里吴音相媚好

吴音指什么地方的口音?其实就是我们这边,这儿的文化叫吴文化,这儿的口音叫吴音。“相媚好”指的是非常亲热的样子。瞧,这一对白发老夫妻微醉着亲热交谈着。想一想,他们会说些什么?如果有兴趣,同桌两个同学还可以分角色来进行对话。

醉——

你觉得谁醉了?究竟是词人醉了,惬意地听着悦耳的江南方言,还是一对白发老夫妻喝了点酒后在用吴语打趣?或许谁也没醉,只是作者的一种陶醉之感,不管怎样解释,读来都会令人感觉亲切、和谐,充满生活气息。

4、指导朗读这两句。

5、作者从景物写到人物,给我们展示了一幅多么安宁的画面。请大家闭上眼睛,听老师读一读这首词,然后告诉大家,你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生描述画面谈感受。(你把整首词的意思都说出来了。你很会想象。你读懂了作者的心。)

6、你能通过朗读把你看到的、感受到的表达出来吗?

7、学生朗读。(奖励配乐、和好朋友一起朗读。)评价。(师示范。)

8、指名吟诵。背出韵味。

五、交流心得,品读悟情

1中国人爱喝茶,一壶好茶,常常是越品越觉得香气袅绕。一首好词也是如此,越读越能读出其中的韵味深长。当你在读这首词的时候,你是否读出了词人的心绪?是否读出了一份感动?一份向往?用心地再读上一两遍,告诉大家你读懂了什么?

2你读出了什么?(教师相机板书)

没有世俗的侵扰,怎能不悠然自得?

一辈子相知相守,这是人生的一大幸运事呀!想想老夫妻俩会说些什么?这真是“酒不醉人人自醉”呀!

小儿虽然顽皮,可是我们看看他的眼睛,你能够读出他的——专心、认真。谁说我没事情做,我这不是正在干活呢?难怪词人最喜欢他呢!孩子的魅力无人能抵挡呀!

3、假如此刻你到了乡村,你最想做什么呢?

学生说:“我最想像小孩一样,躺在草地上剥莲蓬吃,多悠闲。”“我最想静静地躺在草地上,看天上的白云,闻青草的芳香。”“我还想骑在牛背上,潇洒地吹着短笛,让笛声在田野中回响。”“我最想在小溪边垂钓,那多舒服。”“我也想到地里去耕耘,享受劳动的快乐。”……

4小结:

清新秀丽的景色让词人心醉,勤劳纯朴的人们让词人亲切,可爱的孩童又让词人身心愉悦。他是深深地爱上了这片土地,爱上了这里的人们。漫步在乡村的小桥、流水、人家,他在吟诵这首词的时,会怎样呢?(笑、回味、陶醉、流连忘返……)

学生读,读出心情、读出表情。

5、小结

每首宋词都仿佛是一幅绚丽多彩的画,一曲委婉动听的歌,一段延绵不绝的情。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一定对宋词有了新的感受,希望同学们以后在宋词中尽情遨游,进一步感受我国古代文学的艺术魅力。有兴趣的不妨到书店里买一本《宋词三百首》读读!

透过以上教学过程,我们不难发现,诗情画意教诗词的有效方式是:

一是为诗歌配上切合诗境的图画。在这种形式的教学中,我们要注意不能上成美术课,不必讲究绘画技巧,不去评判画面是否形象逼真,只看学生是否理解了诗歌的内涵即可。因为在为诗配画的活动中,无论绘画水平如何,学生都会积极思考要画上哪些内容,为什么这样画。他们对诗歌内容、情感的理解自然也就深刻了。

二是用生动的语言描述诗歌的画面。在教学时,我们要先教给学生描述的方法,不能等同于翻译,可以进行合理的想象,对诗中景物要进行更生动、更细致地描写。然后老师再进行示范,这样学生活动就没有什么障碍了。在这样写与说的活动中,学生能体会到美丽的诗境,语言表达能力也会有所提高。

三是把诗歌扩写成精致的美文。要求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大胆进行扩充,进行改写。在扩写的活动中,学生要想写作成功,必须反复揣摩诗句,融入诗境,甚至要查阅资料,了解诗人生平,这样才能走进诗人的内心深处,传达诗歌丰富的情韵。

四是妙语品评画面之美。引导学生可以从诗人用什么方法,营造什么样的画面来进行赏析,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的解读。在品评画面美的活动中,学生欣赏的角度很多,思维会非常活跃,答案也会异彩纷呈。

有人说:“诗歌的美是只能意会,不可言传的。”但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运用多种途径,让学生品味“诗情画意”,我们要引领学生爱上古诗词,传承我们的文化瑰宝

阅读(0) | 评论(0)查看全文>>

给学生习作生长的阳光(2015-03-01 15:47)

栏目:个人博客

在习作评价中以学生为本,关爱学生的生命发展,创设生态式的习作评价环境,能促进学生健康和谐地发展。

一、生本化评价——评价之根

教师必须走进儿童的经验世界,体会儿童心理,学会用儿童的眼光来观察、体验生活。对不同学生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为每个学生提供机会,创造成功,体验收获与自信。尤其是表达能力、理解能力发展较慢的学生或个性内向的学生写作感到困窘时教师更应给予热情鼓励与帮助,有的学生口头表达能力较强,课堂上发言积极,回答精彩,但在书面写作时辞不达意,按照书面情况给予评价显然会挫伤他们的积极性。我就给他们做口头作文的机会,适当提高他们的作文成绩,同时不忘提醒:你说得真好,如果写得也很好,那就更棒了!努力吧!个性化的评价与鼓励,点燃了学生的写作热情,促其扬长避短,不断进取。

二、过程性评价——评价之真

平时我引导学生随时注意观察周围的人和物,学会捕捉生活中有趣的、印象深刻的或者新奇的人、事、物、景,提供学生交流所听所见、所思所感的时空。如要求学生写环保主题的文章,我便组织学生走出校门,到实地考察,以此发散开去,有的学生从生活垃圾处理入手,有的同学利用环保部门的数据……学生的文章有血有肉,内容充实,情感真挚。我先根据学生作文打一个基本分,同时提出改进意见,让学生根据评语来修改自己的作文。教师再根据学生修改的情况及学生在修改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态度、情感等,再进行加分,然后引导学生把修改后有明显进步的习作作为修改的范例。对于学生习作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我结合习作的训练重点,选取较典型的文章为例,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三、多元化评价——评价之境

传统的作文评价是封闭的评价,教师是唯一的审判官。《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引导通过学生的自改和互改,取长补短,促进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写作水平。在教学实践中,我常指导学生互相评改习作,在学生批改完毕后,小老师和被批改者进行面对面对话。引导学生彼此启发,相互倾听,在思考中评价,在评价中思考,从而启迪了学生思辩的灵感,激活了学生积淀的情感,实现共识共享共进。这种多样化的评价方式,激发了学生写作热情,使每个学生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

四、艺术化评价——评价之美

对小学生习作的评价需以艺术化的态度去关爱学生生命的发展,营造习作评价的美学韵味。幽默式评价不仅能博人一笑,产生愉悦感,而且还能于笑声中给人以智慧的启迪,产生意味深长的美感效应;鼓励式评价尊重学生的劳动,理解他们的想法行为。艺术化的评价能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习作的乐趣,从而坚定了我也能写出好作文的信念。

阅读(0) | 评论(0)查看全文>>

以不变应万变(2014-12-31 17:01)

栏目:个人博客

以不变应万变

——有效纠偏教学目标的教学案例反思

锡山区查桥实验小学   曹小勇

 

【案例】钱梦龙老师执教《故乡》

钱梦龙老师执教《故乡》一文,学生突然提出一个与课文主旨毫无关系的问题:跳鱼怎么会有青蛙似的两只脚呢?当时他是这样应对的:

老师问:是啊,鱼怎么会有脚?

学生说:有!

教师问:什么鱼啊?

学生说:娃娃鱼。(笑)

教师评价说:啊,你真见多识广!我想跳鱼也有两只脚,可我没有看到过,你们有谁看到过?

学生一齐说:没有。

教师追问:可是少年闰土就知道这种跳鱼,这说明了什么?

学生引述课文语言说:说明少年闰土见多识广,他“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

 

【解读】

课堂上,学生提出与教学内容无关的甚至古怪的问题。面对学生突如其来的提问,钱梦龙先生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没有急于回答,而是睿智地将问题反抛给学生,有的放失,通过巧妙引导,把学生又拉回到课堂教学的主题上来,纠正了偏离教学目标的教学,从而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反思】

“多向互动、动态生成”是新课程课堂教学的主要特征。教师要在变动不居的教学活动过程中,紧紧扣住教学目标,从以下方面入手,将许多不可控的生成性因素,通过富有智慧的应对,将“不和谐的散乱教学进程”重建成“紧扣教学目标进行的和谐曲”。

1)教师的语言要成为课堂生成的“助产士”,紧扣教学目标,点拨智慧生成。

面对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师应像苏格拉底那样,做学生思想的“助产士”,适度发挥主导作用,给予学生有效的价值引导和点拨,为课堂生成的学生智慧“接生”。

当学生生成富有创意但陈述不清的信息资源时,教师应采用简要概括、重点强调的语言方式,让全班学生清晰地感受这一生成性资源的优势所在;当学生生成的单一的信息资源时,教师可通过追问补充的语言方式,让学生的思考“向青草更青处漫溯”;当学生生成的偏离方向且存在错误的信息资源时,教师则应通过争论辨错、反思纠错的语言方式,引领学生回归正确的轨道。

2)教师的语言要成为学生智慧的领头雁,促使课堂生成更具魅力。

面对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语言要明确指向教学目标,要帮能助学生智慧地抉择、桥接、引申,指引学生通过讨论、争辩,互相促进,共享思考,对文本产生深刻的不同的感悟,实现个体的超越、文本的超越,达到心灵的感应、思维的共振、理解的共鸣,促使课堂成为围绕教学目标下的生成性课堂。

3)教师要做“麦田守望者”,防止学生在生成中迷失。

生成性课堂就像塞林格笔下的“麦田”,教师要做一个耐心、宽容的“课堂麦田”守望者。用巧妙的教学语言守护好课堂底线——教学目标。不让一个孩子掉下“悬崖”,不让一个学生迷失于“课堂生成”。切忌言语霸权或言语放任,克服过分强调“独特体验”忽视价值取向的倾向;克服过分追求“花样翻新”导致课堂教学虚化的倾向;克服“满堂问”追求空洞热闹的倾向。

阅读(1) | 评论(7)查看全文>>

我心目中的好老师(2014-11-10 10:27)

栏目:个人博客

中国有句古训“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作为人师,我最大的感触就是“优师之爱生,则为之计深远”。

一、“温暖的家”,给学生一个深远发展的心灵温室

反思自己的教育历程,自己深为学生犯错时给予的那么多的责骂、批评甚至威逼,而深怀愧疚!看似“爱之深,恨之切”,“恨铁不成钢”,实则是霸权教育,让自己的孩子处于恐惧、害怕之中,长此以往,学生的心理发展哪能没有阴影,学生的人格怎会健全?

所以, 必定要为学生努力营造轻松、自由、愉快的心理环境。教育家陶行知也指出:“只有热爱、理解和尊重儿童,才能启发和教育他们,培养他们自觉活动的创造能力”。我们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建立新型的、平等的师生关系,尊重他们的一切想法和做法,教师不再是权威的代表,而是保护、激发幼儿创造力的支持者,切不可用成人的思维模式去限制他们、或盲目否定。给学生一个深远发展的心灵温室。

二、“终生阅读”,给学生一个联结世界的书香人生

书籍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是采掘不尽的富矿,是经验教训的结晶,是走向未来的基石;读书是人们重要的学习方式,是传承文明的桥梁,是延续文化的中介。“把阅读和世界联接起来”,正是基于阅读对孩子长远发展的意义及价值的深入思考。阅读是与作者交心的过程,阅读更是学习的过程,只有不断的学习,才能不断的提升自己的智慧和能力。

一个拥有智慧的人,一定是一个热爱学习和阅读的人。读书会改变人生。它虽然改变不了人生的长度,但是可以改变人生的宽度,可以使人变得视野广阔、胸怀博大,让人活得高贵、优雅。从一定意义上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

着眼学生的终身发展,教师要博览群书,拥有了傲人的智慧和为学生推荐书籍的能力。他能根据每个孩子不同的特点为他们推荐不同的书籍,还会运用智慧想出让不同层次的孩子都能够学会阅读的有效方法。他指导学生的阅读不是快餐式的,而是渐近融入其中的、探究式的,甚至是把书中的内容改编成戏剧进行表演。这种让学生慢慢阅读,细细品尝的阅读方式对眼下的快餐式阅读是一种并不矛盾的对接。因为现下快餐式的作品太多,与之对应的就应该是快餐式阅读,而对于真正经典的作品应该和他的学生一起读莎士比亚那样慢慢阅读,毕竟真正的阅读是没有捷径的。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书香奠基底蕴,在读书成就人生

三、“人格品性”,给学生一个立足社会的完整人生

人格是左右一个人行动的外显和内隐的因素,决定着一个人对自己和对外部世界的态度。一个人的人格怎样,其认知模式、情感特征、态度倾向、行为方式和习惯就怎样,健全人格的要素包括气质、能力、性格、理想、信念、人生观等等,这些要素完整统一,一个人才能很好的在社会立足。具有人格魅力的好老师,不仅是一个可以独立生存的人,更是可以影响一方的人。基础教育阶段是人的性格与价值观形成的最佳时期,教师必须起塑造健全人格的重任。审视一个老师好不好,必须要看他的育人理念是否有助于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优秀的老师必须树立:着力孩子的品格培养,激发孩子自身的高要求才是成就孩子一生的根本。

所以,我心目中的好老师,定是这样的:以爱怀生,以行感生,以慧启生,造就一片教育的生命绿洲,成就教师职业生命的幸福!

阅读(0) | 评论(0)查看全文>>

闲暇教育,学校教育体系不可或缺的部分(2014-08-31 14:19)

栏目:个人博客

   

闲暇教育,学校教育体系不可或缺的部分

——读《以闲暇为中心的教育》有感

无锡市查桥实验小学先锋分校   曹小勇

    一直以来,我都比较关注西方教育,以期为自己的教育思想带来新的思索。假期里,细细研读了美国哲学家查理斯·波利特比尔的论作《以线下为中心的教育》。作者独特的教育视角和思索,让我受益颇丰:

一、闲暇学的起源

书中介绍了国外对闲暇教育的研究历程:最早是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就吧休闲誉为“一切事物环绕的中心”。而对闲暇教育具有学术性的研究,则起始于美国学者凡勃伦在1899年发表的《有闲阶级论》,是休闲学在美国诞生的标志。波利特比尔书中首次提出了闲暇教育对人的情感和价值的重要性。

二、概念的本质

闲暇本指空闲的时间,英语中“闲暇”和“休闲”都是用leisure来表述的,指工作和任务之外的时间。基于不同的理论基础和对闲暇含义的理解,美国闲暇学专家约翰·凯利更为透彻地阐明了闲暇的本质:闲暇不仅仅是当前的现实,而是动态的。它包含许多面向未来的因素,而不仅仅是现存的形式、情境和意义。因此,闲暇教育具有终身教育的意味。

三、闲暇教育的价值和目的

闲暇教育,对成年人来说,它可以使人们更加充分、更加有价值地享受闲暇时光带来的乐趣,提高生活质量和品位。对未成年人来说,对于学生生活的潜在影响是巨大的,通过闲暇教育,学生可以形成诸如利用闲暇实践的意识,从事闲暇活动的技能和社会能力,以及自信、自主性、自我创造、养成健康的情趣和体魄。

闲暇教育是个体人格完善,展现主体性的必然需求。在生活节奏紧张的现代社会中,个体社会的大部分时间是被动的。只有在闲暇中,人们才能更多地依从心理时间,去安排自己的生活,自由地选择符合当时内心感受和需要的有意义的活动方式。人们正是在这一过程中,自由地、独特的、完善地表现出一个真实的、真正的自我,才有更好的机会使自己成为生活的主人,而不是活动的客体。

闲暇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明了如何恰当地利用闲暇时间,发展自己的观念、态度、兴趣、动机、习惯、知识、情感和适合自己终身受用的度过空闲时间的技能,即发展各种社会实践能力,以防止产生孤独、自卑、不合群的感受,进而获得美好的生活体验,促进和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

四、当前闲暇教育的现状

联系当前我们在学校推行素质教育的现状,我们关注了学生课业负担的减轻,却忽视了对学生闲暇生活的科学规划和指导,尤其在以下几个方面阻滞了闲暇教育的广泛开展:

1)思想认识不足。一些家长甚至学校对闲暇教育的作用缺乏清醒的认识,认为这对学生的发展并不是必不可少的,反而认为学生在个人成长、自信心、独立性等方面并不直接相关。

2)缺乏专业师资。大多数学校缺乏专门从事闲暇教育的教师。而是以其他学科的教师来兼任,这不利于学生形成系统的闲暇观念,了解闲暇知识,发展各种从事闲暇活动能力。

3)课程资源不够。有关闲暇教育的课程建设不能令人满意,课程内容不完善,没有囊括闲暇活动全部领域。

4)缺乏专项资金。闲暇教育需要相应的设施作为课程资源,这主要是一些娱乐活动设施,政府在这块的硬件投入不够。

五、推进闲暇教育的认识

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欠缺,一直是我国教育的一大痼疾,这是由于学校教育的课程设计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理论知识的学习,而轻视了动手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造成的。从某种意义上讲,课程就是给学生提供发展的机会,闲暇活动就属于这类课程。为此,学校教育必须将闲暇教育纳入其体系之中,充分重视闲暇教育的价值,有计划地开展闲暇教育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闲暇教育不等于娱乐教育,不是教学生如何玩乐,而是要使学生养成闲暇的态度和选择的能力,以便更加自由地生活与行动。

闲暇教育在学校的实施依赖于社会、学校和家庭的三方面的紧密配合,三者分别发挥各自的作用。社会主要提供政策支持,学校主要负责课程的开发和实施、知道于组织活动,家庭主要发挥配合、监督和提供实践机会的作用。学校实施闲暇教育中,首先要有明确的计划,包括六个方面的内容:培养学生对待闲暇时间的态度;评估和确定闲暇兴趣和偏爱;计划闲暇时间的使用;利用空闲资源的意识;传授空闲和娱乐的技能;鼓励参与学校、家庭、社会中的闲暇活动。其次,要精心设计闲暇教育的课程。在设计课程之前,要分析和评估学生的闲暇能力、闲暇需要和闲暇爱好,然后依据这些分析与评估结果设计课程。课程内容包括:闲暇意识、闲暇资源、闲暇能力、独立决断、闲暇计划、教学技能。

95年我国实施双休日以来,各级各类学生的闲暇时间日益增多,教育必须纳入闲暇教育,注重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闲暇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各种实践能力,真正实施生命教育,让每个生命都能在学习和工作之余幸福地栖居。

阅读(1) | 评论(2)查看全文>>

灵动——我向往和追求语文课堂状态(2014-03-20 20:59)

栏目:个人博客

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一千次的确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情感和美的清泉,就不能有学生的全面智力的发展。”语文是一门充满思想、充满人文、充满智慧的学科。语文教学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很难想象一个感情内敛,表情僵硬,语言干瘪的语文老师能够出色地上好一堂语文课。因此,语文课堂需要教师能够准确把握作者的情感、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特性,在文意与文品、文品与人品之间架设一座桥梁,灵动地演绎,睿智地引领,使学生在浓浓的语文中,激荡的情感中,受到感染、熏陶和激励;在高昂的情绪中,产生想象和顿悟。从而产生和谐共振的增力效应,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而上述的“灵动演绎,睿智引领”,离不开教师个体的独到的教育思想认识,自我个性特点的淋漓体现,匠心独运的技巧运用,这种在教育过程中独特的、和谐的结合和经常性的表现,所体现出来的艺术性、创造性、实效性和稳定性,便是我对灵动语文课堂教学风格的认识、领悟、向往和追求。

叶澜教授说过,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路线而没有激情的行程。唯有让灵动走进语文,用灵动激活课堂,方能使语文课堂流溢出生命的光彩,弹奏出多彩的乐章!

灵动的课风可以尝试从以下几个环节来磨砺:

一、导入新课中体现灵动

一出好戏要有好的开头,一堂好课要有好的开端。它在一节语文课中虽只有几分钟,短短几句话,作用却很大。如在教学《林冲棒打洪教头》时,上课伊始,播放电视剧《水浒传》中的《好汉歌》。歌曲结束,师生进行课前交流。
     师:同学们,谁知道刚才听的是什么歌?
     生(齐答):《好汉歌》。
     师:好听吗?
     生(齐答):好听。
     师:你最喜欢《水浒传》里的哪一位好汉?
     生:我最喜欢神勇冠英的武松。
     生:我最喜欢力大无比的鲁智深。
     师:噢,你最喜欢花和尚鲁智深。
     生:我喜欢《水浒传》里的林冲。
     生:我最喜欢九纹龙史进。
     师:《水浒传》里面一共给我们塑造了多少位好汉的形象?一起说。
     生(齐答):108位。
     师:你知道什么样的人叫好汉吗?
     生:勇敢的人。
     师:是“仗”义疏财的人。
     生: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人。

师:刚才同学们讲了好汉的许多特点,今天我们就重点来研究一下《水浒传》里面108将中第一位出场的好汉。他是谁?

生(齐答):林冲。

师:板书课题。一起把题目读一读。
     生(齐读):《林冲棒打洪教头》

……

这样的导入灵动简洁,却紧扣课文,内容充实且充满语文味,顷刻间抓住了学生的心,调动了学生的兴趣、求知欲、注意力,同时也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对接下来顺利达到教学目标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品悟文本中体现灵动

1、词语教学中的灵动引导

词语教学,向来是一些老师教学上的死穴,在教学中特别是在上公开课时要么回避,要么进行“蜻蜓点水”般的处理。一部分教师在词语教学上似乎语文味很浓,往往让学生照搬字词典的注解,就进入对课文内容的分析环节,效果可想而知。词语教学真的“缺乏生命活力”?其实不然。

如教学《二泉映月》片段:

师:文中有一个词描述了阿炳的师父的外貌,是哪一个?

生:饱经风霜。

师:饱经风霜是什么意思呢?

生:指经历了人世间的风风雨雨。

师:他会经历了人世间怎样的风风雨雨呢?

生:他可能被人骂。

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他是个道士,道士不可以娶妻,他会被阿炳母亲的族人唾骂,还会被别人辱骂。

生:……

师:(出示网上搜集那个时代阿炳的照片)那么,谁能用词语来描绘一下的阿炳师父饱经风霜的脸吗?

生:面黄肌瘦。

师:这就是一张饱经风霜的,经历了世间风风雨雨的脸。把你们理解读到句子里去。

对于课文中出现的重点词语,让学生查查词典,读读意思,学生理解还是比较理性的。案例中的教师结合具体文本语境,指导学生进行感性的引读、归纳,让学生自悟其意。此时词语已不是一个抽象符号,而是每个学生心中的活的元素,词语的意义、意味、意蕴都得到了应有的开拓。

2、指导朗读中的灵动质疑

语文课应让学生充分地读起来。那么是否每篇课文都要进行全文性的朗读训练?是否每个段落都值得花大力气进行朗读训练?我以为不是的,教师的主导地位就在于准备把握和挖掘值得进行朗读训练的段落,引导学生深度感悟、朗读。

如《我不是最弱小的》教学片段:   

师:你认为萨沙是最弱小的吗?

生:不是。

师:从文中哪里可以看出?请用笔划出相关句子。

生:萨沙朝着蔷薇丛走去,他掀起雨衣,盖在粉红的蔷薇花上。

师:这句话中出现了哪几个动词?

生:走、掀、盖。(师板书)

 师:(媒体播放天空下大雨的声音)萨沙会怎样走?怎样掀?怎样盖?(师在刚板书的动词前加上括号)在括号里想想在这些动词前可添上哪些合适的词语?然后读一读。

生:萨沙慢慢地走过去……

生:(不禁笑了起来)

师:为什么笑?

生:如果慢慢地走过去,蔷薇花早就给大雨冲掉了。

师:让我们有感情地读好这句话。

生:(读得入境入情,明显把“走”和“掀”读快了,读“盖”时,声音都不由得放轻了。)

以上案例,笔者没有让学生直接朗读,而是创设情境,播放下大雨声音,让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进行对话。学生在语言文字思维训练的过程中促进自己的感悟,加深了理解与体验。由于学生把握好了课文情感的纽带,学生读得入境入情。

3、圈画批注中灵动体悟

五年级语文《诺贝尔》一文中,“近了!近了!火星已经接近炸药了!诺贝尔的心怦怦直跳,但双眼仍然盯着炸药不放。”让学生圈画批注后交流:你读懂了什么?

学生:我从‘近了!近了!’读懂了炸药马上要爆炸了;诺贝尔的危险也近了。

学生:我从“诺贝尔的心怦怦直跳”体会到了他的紧张。

学生:我从“双眼仍然盯着炸药不放”体会到诺贝尔为了研究炸药不怕危险的精神。

师:同学们体会地不错,再读一读,想一想“诺贝尔的心怦怦直跳”,仅仅是紧张吗?

学生:我想更多的是兴奋,因为“近了!近了!”还是离成功也近了。所以,他很兴奋,所以“双眼仍然盯着炸药不放”。

师:体会句子,不仅可以从文字中,还可以通过标点来体会的,看看这一句中的标点,你能感悟到什么呢?

学生:我从三个“!”感悟到诺贝尔的激动和兴奋,为了研究炸药,“诺贝尔的弟弟被炸死,父亲被炸成残废。”而现在马上要成功了,所以他很激动,心情很急切。

……

在这个片段的教学中,教师抓住描写诺贝尔的神态的句子,引领学生走进语言文字,走进人物的内心。在学生思维不够深入时,及时点拨,从多方面体会,抓住标点。也正是由于教师对这句话的咀嚼,才会有后面学生对文本的“咬文嚼字”,课堂也因此焕发出浓浓的语文味。

4、开放讨论中灵动表述

人主要通过语言进行交际以实现其自我存在与社会存在的统一,在这种交际过程中,人既内化先前已有的文化,又创造出先前没有的新文化;在语言交际的过程中,人对于文化的内化与创新,实际上就是对自已人性或隐或显的展示与呈露。所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让学生根据课文所学内化成自己的观点,充分发表自己的主观意见,不要人云亦云,以锻炼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在教《螳螂捕蝉》时,我设计了一个富有挑战性的问题:“你觉得吴王是个什么样的大王?请你再读课文,找根据,说出理由。”让学生自由读课文后回答。绝大多数同学都认为,吴王是一个固执的大王,找出了许多理由:“他不听大臣们正确的劝告,还要说谁劝,就处死谁。”有一小部分学生立刻反对,他们认为吴王虽然固执,但是也有优点。如:他知错能改,理由是:“他听了少年讲的‘螳螂捕蝉’的故事后,就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他也有仁慈的一面,能关心别人。理由是:他对少年说:“你早晨跑到花园里来干什么?看你的衣裳都被露水大湿啦!”正因为吴王有这样的优点,所以才会听从少年的劝。我肯定了学生的回答,并告诉学生任何事物都有它的双重性,需要我们去正确评价。

在教学《黄鹤楼送别》时,对于诗中“孤”字一词的理解,有的学生认为“江上只有一只船,所以是孤帆。”有的学生认为“李白的情感全都系在孟浩然身上,纵然江上千帆过,眼里也只有孟浩然的一只船。”有的学生认为“孟浩然已离去,李白内心感到十分孤单。”有的学生认为“孟浩然离开了好朋友,心里肯定感到孤单。”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打破教学求同的传统,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使封闭的课堂得到开放,使封闭的思维得到活跃,课堂上不就能充盈着灵动的语文味吗?

5、随文练笔中灵动桥接

语文课,需要书声朗朗,也需要静思默想;需要表情达意,也需要心领神会;需要听说读写,也需要体验熏陶。把语文上成思想教育课,重人文轻工具,不行;把语文上成语言文字的训练课,忽视语文的丰富人文内涵,这当然也不可取。因此,高明的语文老师会找准“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触发点,由此披文入情,将两者和谐统一,灵动桥接,却不露痕迹。

例如:《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一文中有一句:“司马迁发愤写作,用了整整13年时间”。

整整13年发愤写作,可文中写得太简略了,留给我们想象的空间太大了,下面就请同学们根据插图和课文提供给我们的信息,展开丰富的想象,在下面选择一组画面,想象描述司马迁是怎样发愤写作的。

(1)冬天,大雪纷飞,寒气逼人,司马迁                         ;夏天,烈日炎炎,蚊蝇乱飞,司马迁                           

(2)在编写《史记》的过程中,遇到某一个年代的人、事不太清楚时,司马迁                                        ;当他的所作所为得不到别人的理解,遇到他人讽刺和挖苦时,他                            

(3)白天,司马迁                          ;晚上,司马迁                        

这段的教学中,教师围绕““司马迁发愤写作,用了整整13年时间””这句话,让学生根据课文提供给我们的信息,再辅之以具体的画面让学生想像冬天、夏天、白天、晚上、遇到某一个年代的人、事不太清楚时司马迁是怎样做的,使语言训练和情感体验和谐统一,由此走进文本,走进了司马迁的内心世界,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主动。

三、结课新颖体现灵动

课堂结束语,一般是总结概括一堂课所学内容。“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你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你懂得了什么?”我们总是会听到这样的结束语,久而久之,学生会觉得老套,从而使那教学环节形同虚设,索然无味。其实,我们在结束新课时也能让课堂充满灵动。

如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在教学古诗《草》课末回顾复习时,他是这样帮学生复习:

师:小朋友,回到家里,谁愿意把新学的古诗《草》背给哥哥听?(找一学生到前面来)现在我当你哥哥,你该怎么说?

生:哥哥,我背首古诗给你听听好吗?

 师:哪一首?(生答《草》)

弟弟,这首诗我也学过。他是唐朝大诗人李白写的。

生:哥哥,你记错了,是白居易写的。

师:反正都有个“白”字。(众笑)我先背给你听听: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哎,最后一句是什么?

生:春风吹又生。

师:还是弟弟的记性好,谢谢你。(众笑)

谁愿意背给奶奶听?(指一生到前面)现在,我当你奶奶,你奶奶没有文化,耳朵有点聋,请你注意。

生:奶奶,我背首古诗给您听好吗?

 师:好。背什么古诗?(生答背《草》)

 师:草?那么多花儿不写,为什么写草啊?

 生:因为草有一种顽强的精神,野火把它的叶子烧死了,可是第二年春天,它又长出了新芽。

 师:哦,我明白了。你背吧。(生背)

该片断中,于老师虽是三言两语,但精辟入里,使人拍案叫绝,既激起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又融洽了师生关系。既巧妙复习了课堂教学内容,又促使了学生课后的学以致用。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灵感伴随着智慧火花和谐相生,进而达成“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的教学效果。

课堂是最能体现教师智慧的舞台。一个优秀的教师,最有魅力的时候,应该是在讲台前指点江山、挥斥方遒的时候。能吸引住学生求知的眼光,能激发出学生的求知兴趣,能让学生大胆质疑,能让学生会心一笑,能在课堂上潇洒愉悦,有灵气在空中飘动,有知识在课堂浸润,岂不美哉!

灵动,我课堂生命的向往与追求。“根植生命,灵动唤醒”,唯有全身心的投入,坚持不懈的追求,才能在实践中形成自己独有的教学风格和独特魅力,品味职业幸福!

阅读(0) | 评论(11)查看全文>>

追寻教育的原点和远点(2014-02-20 08:05)

栏目:个人博客

出于挑书违愿的无奈,悻悻然在飘雪之夜捧起这本书,漫不经心地翻起了夏昆老师的教育随笔集《率性教书》,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

我不愿做这样的老师,以为学生的成绩就是一切……

我不愿做这样的老师,以为教材就是真理的代表……

我不愿做这样的老师,以为老师的价值所在就是一贯的正确……

我不愿做这样的老师,不顾一切地占用学生的时间,恨不得他们睡觉都梦到上我的课……

我不愿做这样的老师,以为老师就是“奉献”的代名词……

我不愿做这样的老师,为了学生而置自己的孩子于不顾……

我不愿做这样的老师,为了工作就无原则的糟蹋自己的身体……

多么率性的语言和观点,简单、本真、实质!这不正是我行走教育几十年的感触之言吗?

细阅全书,钱理群作序《莫斯科不相信眼泪》,全书分为三大章节:边走边读——教师也有自己的性格;边走边忆——让教师感动的瞬间;边走边喊——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教育。

书中既有教育叙事,也有课堂实录;既有教育感悟,也有真情告白。创作方法鲜活、犀利,直面当代教育之现状,通过案例为主,分析、评点为辅,把最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方法融入有趣的情境中。经典的案例,情境式的叙述,流畅的语言,充满感情的评述,发人深省的剖析,娓娓道来、深入浅出,使人身同感受。

“边走边读”部分,让我读到了夏老师对教育的深刻理解:教育应该是“慢”活,正如叶圣陶所言“教育是农业而不是工业”,它需要一个缓慢的发展过程,需要很长的一段周期,学生好比种子,是活生生的个体,需要精耕细作,精心呵护,按照个体的不同“因材施教”、“适性而教”,不能像工业一样批量生产,迅速出炉,农业上不能拔苗助长,教育工作也同样不能急功近利,不能只盯着结果,要盯住过程,要遵循教育的规律和人才的成长规律。

“边走边忆”部分,让我读到了他对教育的炽热情怀:Alex考入北大,小春进入西南交大,婷婷考入警校,可可高考落榜后复读,发挥失常自杀……一串串悲喜痛酸,源自他牵心学生,倾心教育,那一份沉沉的责任!而背后充斥着多少对教育的热爱与无奈!

“边走边喊”部分,让我读到了他对教育的迷惑与呐喊。

夏昆老师《率性教书》中触动我心的地方还有很多很多。那一个个教育的小故事小思考似曾相识,让人心灵相通,正如陶老先生所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率性教书,不就是“求真、做真”吗?

这不禁使我想到当下孩子的生存现状。我觉得现在的孩子太苦了。“周一到周五孩子在学校要按时上课,完成学校的任务。等到周末还要完成家长的任务——参加各种培训班。孩子的童年都被这些教科书和培训班所填埋了,慢慢地孩子们那些乐学好问、善良率真的本性全部湮灭了,灵性也都被磨灭掉了。孩子怎么会喜欢上学了呢?为了还原孩子的本来面目,把孩子善良率真的本性挖掘出来,为了给孩子一片自由的天空,我们的教育,不迫切需要这份“率性”吗?

“率性教书”,其实就是追求的教育的本色,追求的教育的远点和原点。“率性”的“真”教育,就是“目中有人”的“活”教育。需要我们更多考虑的是“学生需要什么样的教育”,而不是“我们能提供什么样的教育”,更多的充满了人文关怀。作为新时期的教育工作者,我们要拒绝浮躁和功利,真正脚踏实地地做点实事,还原教育的本来面目,给孩子一个难以忘却美好的童年:累了可以在草坪上跳、翻、滚;随心所欲的在裸露的土地上玩响炮,滚铁圈;课余时“丢沙包”;闲暇时在书香长廊阅读……

我想:这应该是“率性教书”所带给学生的呈现的学生心目中的“理想学校”吧!我们应当这样率性地追求教育的远点和原点。

阅读(0) | 评论(6)查看全文>>

以设计的梯度推进精读的效度例谈(2013-12-27 09:17)

栏目:个人博客

【案例】以薛法根老师执教《卧薪尝胆》为例,他设计了三个问题:

问题一:三年后,勾践回到了自己的国家,照理他又可以享受荣华富贵了。他到底是怎么做的呢?

问题二:如果勾践仅仅“晚上睡在柴草上;每顿饭前,先尝尝苦胆的滋味”,算不算真正的“卧薪尝胆”?

问题三:如果勾践仅仅坚持了几天,或者几个月。算不算真正的“卧薪尝胆”?

这三个问题的设计,层层推进、环环相扣,不断推进教学过程。第一次理出了“卧薪尝胆”的本意“忍辱负重”;第二次理出卧薪尝胆为了“发奋图强”;第三次理出卧薪尝胆需要“坚持不懈”。在薛老师严密的问语中,学生一步步地透过语言文字,走向文本深处。

【解读】

设计课堂问题的语言要如登山一般,搭级而上,循序渐进,有层次,有梯度。让学生有一个思考的过程,由易到难地回答问题,这样有利于让学生正确掌握所学知识,有助于学生克服畏难情绪,把学生的思维一步步引向新的台阶。我们在设计阶梯性问题时,应让学生始终保持在一个比较兴奋的状态,思路始终跟着提问层层深入、推进或延伸,让教师的提问语品更精心,呈现一种逻辑严密之美。

【策略思考】

1)攀登阶梯,级级提升

教师在进行课堂提问设计时,要像阶梯一样,步步升高,让学生的思维随着课堂内容的深入展开,逐步提升。因此我们在设计问题时,首先要在安排问题的难易度上下工夫,做到先易后难,步步设梯,从而引导学生的思维跟着“爬梯”。

2)抽丝剥茧,步步深入

学生的思维往往从问题出发,又回到问题之中去,它始终和一定的问题相联系,所以教师设计问题时的语言,必须符合学生思维的形式与规律,根据学生的实际思维特点,问题之间要有严密的逻辑性,一环接一环地设问,遵循“从疑——到问——到思”的客观规律,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层层解剖,步步深入,最终达到使学生能自己跳起来摘果子的理想境界,使学生的思想认识逐步深化。

3)投石击水,层层扩展

设计问题的语言要依据学生心理,先易后难并井然有序,挖掘每一个学生的潜在能力,从而使大部分学生乐于思考、乐于回答,真正让学生深入到学习中去。因此课堂提问,要像“投石激开水中天”一样,步步扩大或者延伸,与学生的思维和谐地统一起来,让学生不停地思考,思维逐步地展开。

阅读(0) | 评论(10)查看全文>>

关注教学成本 打造高效课堂(2013-10-31 13:44)

栏目:个人博客

关注教学成本   打造高效课堂

    无锡市查桥实验小学   曹小勇

当前的语文课堂,高耗低效的现象仍然存在,例如以频繁的问答来代替灌输;或者计划不强,脚踩西瓜皮,滑到哪算哪;或者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精品包装的教学情境一个接一个,让人眼花缭乱,……这样的教学大多是有教无学,浪费了大量的有效学习时间。因此关注课堂,降低成本,关注实效,打造高效课堂,既是教改的趋势,也是每位师生的愿望。

高效教学就是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采用各种方法和手段,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它既是一种教学策略,更是一种教学理念。因此,我们要潜心课堂实践,积极探索达成高效教学的有效途径。

(一)盘“活”教材——高效课堂教学的基础。

小学语文教材是培养小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立足之本,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施的主体资源。准确地理解、把握教材的编写意图,充分挖掘、用好教材提供的教学资源,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和基点。课本中呈现的教学内容是写或画在书本上的“死”的资源。实施有效教学,教师首先是把教学内容从一大堆知识点转化为知识的“灵魂和线索”,想方设法把“死水”净化为“活水”、“甜水”,这就需要教师把教材盘“活”,为有效课堂教学打好基础。在教材的处理上应该“求活、求实、求新、求放”。

 (1)求活。指正视学生的差异,找到每一个学生自身的发展点,教材的处理要灵活化、层次化、趣味化,能直接辐射到每一个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使其有所思、有所学、有所发展。 

2)求实。指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要实实在在,不求花样,不追时髦。教材处理设计的目标应导向在教学的过程是否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是否能体现学生实实在在的“获得”,教材处理的密度、效度是否科学等。

3)求新。指教师处理教材的观念要新,要有前瞻性,要用发展的眼光看教材、看学生、看课堂教学中师生围绕教材、围绕教学的设计共同进行的“三度创造”。

4)求放。指处理教材时,教学框架的搭建要灵活,要开放,吞吐量要大,能便于教师在课堂中的宏观调控和微观的随即处理,教学过程能充分激发起学生对语文的热爱,对学习的热爱,形成积极追求的心理倾向,教学境界旨在达到“放得开收得拢”,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二)搞“活”课堂——高效课堂教学的保证。

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一个人都有一种心理期待(好表现)、心理安全(不怕犯错、能宽容)、心理自由(想说什么就说)、心理满足(体验成功乐趣)的特征。“做为高级智慧生物,人生下来就有着自我发展的巨大潜能和内在动力,而一个人能否得到最佳发展,则在于其潜能是否在适宜的社会环境下加以发掘和提升”。 有效课堂教学就要求我们教师创设适合学生全面发展的文化、学习和人文氛围,创造良好的课堂教学生态,让学生通过眼、耳、手、足、脑的各种活动,动用全部认知和情意方面的储备,唤起求知的欲望,强化学习的动机,获得学习的乐趣,培养健康的个性,使之想学、爱学、乐学。

1、创设生动有效的活跃的学习气氛。如:开讲时采用——有趣的猜谜,生动好奇的故事或引人入胜的导语,都能把学生的无形注意引向有意注意,激发学生学习情趣,想学。

2、创建民主、平等、融洽的师生、生生关系。喜欢就是一种心理倾向,学生喜欢你这位老师,一定喜欢你所教的学科。我们教师要用高尚的人格、优雅的气质,与人为善,助人为乐,关爱学生一视同仁的品质,广阔、宽容的大气,平等民主的作风,勇敢坚强的性格,严谨治学的风格,渊博的知识,丰富有趣的语言,灵活多样的教法感染学生、影响学生、引领学生;经常、自然地对学生唤醒、激励和鼓舞;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激烈辩论的学习过程中,建立互帮互助、团结合作、友爱的关系。

3、拓展学生积极有效地参与独立自主学习的开放型空间。语文课堂教学应凸现学生全面参与,全程参与,积极参与和有效参与。

1)把读书的权利还给学生。老师要放开手脚,给学生提供读书的空间,让他们充分地读书。虽然教师在课堂上教学生读书的时间是有限的,但学生的课后读书学习的时间是无限的。在课堂上培养学生读书的习惯,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可以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2)把独立思考的时间留给学生。古人云: “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积极鼓励, 唤醒学生积极质疑,促进学生主体意识的发展。在学生产生疑问之后,教师可做一名“导游”,引导学生思考作品的精彩之处,让学生大胆思考,从而探寻其中的规律,领悟其中的真谛。

3)把创造想象的过程交给学生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 课文例子的目的自然不在例子本身,在于举一而反三。语文课程标准非常注重学生在阅读中运用所学知识的正迁移能力,教材作为一种课程资源,教师应该很好地利用与开发。在语文教学中,指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领悟其中的写作方法和技巧,通过文本的读写结合点辐射发散开来,仿写课文,补白文本,想象创新。

4)把语言表达的机会让给学生。学《黄山奇石》时,我让学生闭眼睛,一边听轻音乐,一边听我动情地朗读课文,让学生边听边想像文中所描述的情景,然后让他们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黄山奇石的“奇”,孩子们还向全班的“小游客”展示了自己从网上下载的黄山奇石的图片,自己当起了“小导游”,为大家介绍黄山奇石的奇特之处。“小游客”们十分好奇,这让那些“小导游”们越发为自己的学习成果感到自豪,激发了他们进一步学习语文的兴趣。

5)把评点议论的义务赋于学生。议,议不是表面上的合作讨论,学生听到别人的朗读,别人的意见与提出的问题时,他需要发表自己的见解,也需要来自同学、老师,特别是与其同龄的同学的评议。为此,课堂上需要一个议的平台,在交流合作探究中做好分工与记录。评,学会评价别人和正确地评价自己,以及在课堂上要善于接受来自老师、同学的不同评价,最终形成自己的评价。

曾经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给孩子一个空间,让他自己往前走;给孩子一个时间,让他自己去安排;给孩子一个条件,让他自己去锻炼;给孩子一问题,让他自己去思考。这正是语文课堂教学要致力做的事情啊! 

(三)激“活”思维——高效课堂教学的核心。

思维是智力的核心,也是非智力因素发展的基础。有效课堂教学的立足点应着眼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始终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穿针引线”、“逢山开路、遇水搭桥”。课堂教学的一切活动着力于培养学生的概括力、想象力、审美力、判断力、创造力……而这些能力的培养,核心问题就是要激活学生思维,使之思路交锋、思维碰撞、思想升华。

1、创设好教学情景,诱发思维热情。在教学过程中,依据教育和心理学的基本原理,根据学生年龄和认知特点的不同,通过建立师生间的情感氛围,创设适宜的学习环境,使教学在积极的情感和轻松活泼的环境中开展,让学生的情感活动融入学习活动,激发情境思维,在情境思维中比较容易学到知识、逐步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一种教学活动。

2、倡导质疑问难,鼓励探索猜想。疑问、矛盾、问题是思维的“启发剂”,它能使学生的求知欲由潜伏转向活跃状态,有效地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科学发明与创造往往是从质疑开始的,从解疑入手的。教师要鼓励学生在不疑处生疑,鼓励学生在预习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敢于向教科书、参考书提出疑问;向教师质疑;鼓励同学之间讨论争辩,让各种思想相互摩擦、碰撞,互相启迪。总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增加质疑这一环节,积极有效地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让他们乐于质疑,善于质疑,真正做到创造性地学习。

3、设计开放习题,引导多元思考。开放习题具有灵活性、多向性和开放性,有利于扩大学生思维的空间。在教学中,精心设计开放性习题,为学生经常提供创新的机会,使学生不断得到开放性思维的训练,使学生把机械模仿转化为探索创造,开放学生的思路,开放学生的潜能,使学生领悟到再生知识的方法与创造知识的技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4、发现学生思维,捕捉创新火花。由于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教师所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主体,他们有着不同的知识、经验、思想,从而使课堂教学呈现出多变性、丰富性和复杂性,也使得教师对教学过程难以预料,常常惹出一些“麻烦”,教师如果能妥善处理这些“麻烦”,那它们将成为一种宝贵的资源,给我们的教学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我们来看一看老师在执教《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一课时发生的故事。上课不久,正当老师和同学们在讨论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时,一学生突然提问“这肖邦的‘邦’字可以写成帮助的‘帮’吗?反正这音译词,只要音同不就可以了吗?那《鲁滨逊漂流记》有的时候不就写成《鲁滨孙漂流记》?”瞧,他一副振振有词的模样,这个问题可真够“刁钻古怪”。只见这位老师不慌不忙,她先让学生理解“帮”之意是帮助,而“邦”是指国家后,又说:“我们常说人如其名,如果请你来做翻译家,你会用哪个?我们先学习课文,了解肖邦这个人物再来作定夺”。课堂上学生饶有兴趣地带着问题思索,走进课文的语言材料,去体会肖邦身在他乡,心系祖国的命运,把爱国、忧国、思国之情化为一腔创作热情,尤其是他至死不忘祖国的情怀。课文学完后,老师又回到开始的问题“现在你们已经了解肖邦这位音乐家,如果你们是翻译家,你们是用帮助的‘帮’,还是用邦国的‘邦’?”那位起初“发难”的学生站起来说:“如果我是翻译家,我一定要用邦国的‘邦’,因为他的音乐、他的生命、他的灵魂都是被爱国两个字所占据,他的名字又怎能不包含国家呢?”正是由老师巧妙地对节外生枝进行“点拨导航”,才使得课堂峰回路转,柳暗花明。

艺术家罗丹曾说:“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同行们,课堂教学中蕴涵着丰富的教学资源,让我们睁大明亮的眼睛,去发现、去挖掘吧!

(四)问“活”问题——高效课堂教学的目的。

课堂提问是一种技巧,更是一种艺术,并且是教学中用得最多而又很难用精、用巧的艺术。有位教育家曾经说过:中小学教师若不谙熟发问的艺术,他的教学是不易成功的。事实上,课堂提问是教师业务功底、教学经验的公开亮相,是对参差不齐,瞬息万变的学情的驾驭。因此,在语言教学中,重视课堂提问,掌握课堂提问的技巧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1、在课文的主要内容上设问。学生阅读课文时,往往感到一读就懂,但又不能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中心思想和结构线索,因而对课文的理解是含混不清的。教师从全篇的主要内容入手,精心设计提问,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在关键的内容上设问。所谓关键的内容,是指对全篇课文的理解有重要作用的或学生不易理解的某些词句和章节。抓住这些内容设问,往往可以牵一发而动全身,对理解课文、体会感情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3、在课文的题眼设问。题眼是课文的关键字,有表情达意的突出作用。

4、在内容的矛盾处设问。不少课文在内容上会有些看起来似乎“自相矛盾”的地方,其实这正是作者落墨的着力之处。在这些地方提问,往往可以引导学生把课文理解得很深,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如《挑山工》,为什么挑山工所走的路比游人长一倍,而所用的时间却并不长?在这里设问,能够造成学生思维的起伏跌宕,让他们学会分析和解决问题。

当然,在课文的细节描写处、内容的重复处、特殊标点处和细节描写处都可以进行设问。

古人朱熹曾说过:“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我们教师正要做源头活水的开掘者,挖掘教材,活用教材,使教材涌露无穷的源泉。呼唤“成本”意识,一方面要倡导教学趋向朴实,另一方面要倡导提高教师的心智成本,让教师们着眼于教学理念的内化,掠去浮躁的表面现象,使教师的教学产出真正大于投入,从而达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

阅读(0) | 评论(23)查看全文>>

师者之爱生,则为之计深远(2013-09-01 15:32)

栏目:个人博客

师者之爱生,则为之计深远

——读《第56号教室的奇迹》有感

无锡市查桥实验小学先锋分校   曹小勇

打开《第56号教室的奇迹》,走马观花,匆匆浏览了下,给我的初步印象是:广获各方赞誉,好评如潮;源自一线实践,慧光耀心;触及教育顽痼,促人反省……

全书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  家最温暖”;“第二部分  方法”;“第三部分  疯狂之举”。通读细品之后,我觉得把雷夫老师在56号教室里造就的教育奇迹,浓缩成关键的精华字眼,其实就是“爱的深远”。

中国有句古训“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作为人师,我从雷夫老师这本书上所汲取到的最大的感触就是“师者之爱生,则为之计深远”。

夫·艾斯奎斯老师从教二十五年来,一直在霍伯特小学担任五年级老师。这所学校位于美国的洛杉矶,高达九成的学生家庭贫困,并且大部分来自非英语系的移民家庭。可是,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雷夫老师班里小学生的成绩高居全美标准化测试前5%,而且孩子们谦虚有礼诚实善良。长大后,他们纷纷进入哈佛、普林斯顿等名校就读取得不凡的成就。作者的着眼点不在成功,而在过程上——

雷夫先生为了让孩子们站在同一起跑线上所付出了努力与艰辛,不仅让我真正体会到了“人师成功无捷径”的真谛,还深切感受到了他无私的大爱。雷夫先生每天为了自己的学生早上三点多从家里出发,倒好几次车在早上六点多赶到教室,晚上六点离校。节假日还带着学生到学校去上课,这些都是免费的。爱好孩子是很容易的,但要爱那些调皮的孩子,就真的需要我们老师的爱心了。对于班上的任何一个学生,对他们的态度,雷夫先生都是不放弃,不抛弃。他在实践教育中,不断总结和思考,逐步形成了“让孩子们站在同一条起跑线”,“我们的期望决定孩子们的表现”、“做一名智慧而成功的教师”、“为孩子将来过上一流的生活做准备”、“不要把信仰强加于孩子”、“孩子也是教师和家长的老师”、“教孩子终身受用的技能”、“永远不要失去对孩子的关注”等等观念和认识。

他的教育历程和教育信念值得我们每一个为人师者思考和学习,他立足“学生的深远发展”,以睿智独特的教育方式予以践行,给我至少有以下的几点启示。

一、“温暖的家”,给学生一个深远发展的心灵温室

“第56号教室之所以特别,不是因为它拥有了什么,反而是因为它缺乏了某样东西——这里没有害怕。”

——雷夫·艾斯奎斯

这句话深深震颤着我的教育良知,反思自己的教育历程,自己深为学生犯错时给予的那么多的责骂、批评甚至威逼,而深怀愧疚!看似“爱之深,恨之切”,“恨铁不成钢”,实则是霸权教育,让自己的孩子处于恐惧、害怕之中,长此以往,学生的心理发展哪能没有阴影,学生的人格怎会健全?

所以,作为,必定要为学生努力营造轻松、自由、愉快的心理环境。教育家陶行知也指出:“只有热爱、理解和尊重儿童,才能启发和教育他们,培养他们自觉活动的创造能力”。我们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建立新型的、平等的师生关系,尊重他们的一切想法和做法,教师不再是权威的代表,而是保护、激发幼儿创造力的支持者,切不可用成人的思维模式去限制他们、或盲目否定。给学生一个深远发展的心灵温室。

 

二、“终生阅读”,给学生一个联结世界的书香人生

“乐于阅读的孩子能和身旁的世界产生联系,最后具备超越现阶段想象范围的思考能力。”

 “我相信:热爱阅读的孩子将拥有更美好的人生。……笑声和泪水可能不会列在阅读标准上,确实第56号教室的标准。这些孩子们将终身阅读,为人生而读。”

——雷夫·艾斯奎斯

书籍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是采掘不尽的富矿,是经验教训的结晶,是走向未来的基石;读书是人们重要的学习方式,是传承文明的桥梁,是延续文化的中介。雷夫老师提出的“把阅读和世界联接起来”,正是基于阅读对孩子长远发展的意义及价值的深入思考。阅读是与作者交心的过程,阅读更是学习的过程,只有不断的学习,才能不断的提升自己的智慧和能力。

一个拥有智慧的人,一定是一个热爱学习和阅读的人。读书会改变人生。它虽然改变不了人生的长度,但是可以改变人生的宽度,可以使人变得视野广阔、胸怀博大,让人活得高贵、优雅。从一定意义上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

着眼学生的终身发展,教师要像雷夫老师那样博览群书,拥有了傲人的智慧和为学生推荐书籍的能力。他能根据每个孩子不同的特点为他们推荐不同的书籍,还会运用智慧想出让不同层次的孩子都能够学会阅读的有效方法。他指导学生的阅读不是快餐式的,而是渐近融入其中的、探究式的,甚至是把书中的内容改编成戏剧进行表演。这种让学生慢慢阅读,细细品尝的阅读方式对眼下的快餐式阅读是一种并不矛盾的对接。因为现下快餐式的作品太多,与之对应的就应该是快餐式阅读,而对于真正经典的作品自然应该像雷夫老师和他的学生一起读莎士比亚那样慢慢阅读,毕竟真正的阅读是没有捷径的。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书香奠基底蕴,在读书成就人生

 

三、“人格品性”,给学生一个立足社会的完整人生

“如果我们想培育非凡的学生,就必须正视这些议题:“品格”、“诚信”、“道德”、“胸襟”。

“身为大人的我们必须付出更多努力,去让孩子们知道测试分数不过是他们人生中狠下的一个部分,人格品性才是教育的本质。”

——雷夫·艾斯奎斯

人格是左右一个人行动的外显和内隐的因素,决定着一个人对自己和对外部世界的态度。一个人的人格怎样,其认知模式、情感特征、态度倾向、行为方式和习惯就怎样,健全人格的要素包括气质、能力、性格、理想、信念、人生观等等,这些要素完整统一,一个人才能很好的在社会立足。具有人格魅力的人,不仅是一个可以独立生存的人,更是可以影响一方的人。基础教育阶段是人的性格与价值观形成的最佳时期,学校作为人才成长的摇篮,必须承担起塑造健全人格的重任。审视一个学校是否是一所合格的育人单位,要看他的育人理念是否有助于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雷夫老师深信:着力孩子的品格培养,激发孩子自身的高要求才是成就孩子一生的根本。近25年的教育实践中,他反复强调并践行“道德培养的六阶段”理论:第一阶段:我不想惹麻烦;第二阶段:我想要奖赏;第三阶段:我想取悦某人;第四阶段:我要遵守规则;第五阶段:我能体贴别人;第六阶段:我有自己的行为准则并奉行不悖。

正因如此,在他的56号教室里,“品格得到培养,努力付出得到尊重,谦逊得以发扬。”学生变成了爱学习的天使,他管理的班级教学质量优异,孩子个个谦逊有礼、诚实善良。——这就是56号教室的奇迹。 

师者之爱生,当像雷夫老师那样计之深远,以爱怀之,以行感之,以慧启之,也能造就一片教育的生命绿洲,成就一方教室的奇迹!

 

阅读(0) | 评论(3)查看全文>>

挚情对话,书香生长(2013-06-03 09:23)

栏目:个人博客

挚情对话,书香生长

——《草房子》课外阅读交流课听后感

阅读和听、说、写一同构成语文教学的四大重要组成部分。广泛的阅读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全的人格,向往真、善、美,摈弃假、恶、丑;有助于沟通个人与外部世界的联系,使学生认识丰富多彩的世界,获取信息和知识,拓展视野;有助于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作文水平;有助于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思维能力、审美能力等;有助于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有助于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变得聪明的办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学生知识的获取、能力的提高、思想的启迪、情感的熏陶、品质的铸就很大程度上来源于阅读。阅读有课内课外之分。对课内阅读,每个语文老师再熟悉不过,对其重要性及意义不言而喻。其实,从某种意义上讲,课外阅读比课内阅读更为重要。据调查,小学阶段,学生通过课外阅读可以获得所获知识总量的15%——30%,中学阶段40%,大学阶段占65%——70%。这组数据告诉我们:课外阅读是学生增长知识,扩大视野,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重要途径。课外阅读的作用和重要性是课内阅读无法替代的,课内阅读是有限的,课外阅读是无限的,每学期三十篇左右的课文是很难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的,同时也满足不了学生的求知欲。没有课外阅读,仅靠课内阅读一条腿走路,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终将无法形成和提高。因此,语文教学必须强化课外阅读意识和方法上的指导。

基于以上认识,我校提高阅读教学实效的同时,也积极进行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指导进行了有益探索,听了本校华锡民老师执教的《草房子》一课,感触很深,启迪颇多。

一、定位准确

对小学生而言,课外阅读指导的定位是什么?我个人觉得首先是培养孩子读书的兴趣和读书的习惯,其次是培养孩子读书的能力,再者才是加强文学积淀,培养健全的人格。

通观本堂课的教学,定位是准确的:教师始终围绕儿童经典文学作品《草房子》的内容,适时质疑,适时点评,适时拓展,积极进行“情”“趣”交融的对话,使学生品味作品的精妙同时,徜徉于文学的精神辉照之中,感受到阅读是一种快乐体验,是一种智慧的点燃,是一种灵魂的净化……

二、教法无痕

教学的最高境界是“涵润”。这种课堂,无“法”又有“法”,无“度”又有“度”,如天马行空般自若,似春风化雨般润物。让学生在宽松的、民主的、情趣的教学环境中,主动参与,积极建构,和谐生长。

观照华老师的课堂,他对作品《草房子》进行了深度解读。这种深度解读的第一层次是从三个角度进行作品解读,即一是源自作者角度,作品要表现什么的解读;二是源自教者角度,利用作品教什么的理解;三是源自学生角度,汲取作品什么的解读。第二层次是融合三个角度,对课堂进行主线设计,让作品《草房子》的阅读价值在教学对话中得到彰显。如课堂中对作品选取的那几个精彩片段赏析,看似不经意,实是有序的,递进的,引领的,创意的,文艺的,从人物到人性,从情节到情境,从“他我”到“自我”,无不体现教者的匠心。窥一斑而知全豹之状,攫一捧而知全溪之甘,将阅读交流演绎成作品、作者、教者、学生之间的真情流淌,人文滋养!

三、书香弥散

课外阅读交流课,应当给孩子以人文的浸染和工具的桥接,给学生一个恒久的书香铭记。华老师紧扣《草房子》这部作品人性美的精髓,精心组织逐层深入的对话,醇厚的文学范语、闪光的人性品质、精彩的哲理启示,在师生对话中,情感绽放,芳香四溢,书香弥散,渐益扩张,最后占领、占据学生的心灵制高点。

美国教育家杜威阐述了教育的本义:教育即生长!这节课外阅读交流课中,教师践行了这一理念,遵循了儿童的生长方式和规律,改善了课堂生活中各方面的关系和因素,基于作品阅读的挚情对话,书香艺术地生长素养,使课堂充满生命张力和活力,使儿童在交流阅读感受中不断自我生成与建构,心智向广阔的课外阅读的天宇舒展……

阅读(0) | 评论(14)查看全文>>

追寻敞亮的习作课堂(2013-04-14 15:04)

栏目:个人博客

追寻敞亮的习作课堂

无锡市查桥实验小学 曹小勇 华锡民

当前的小学习作课堂,仍然存在着以讲评为主,一讲到底,一评到底的单一方式,导致学生情感压抑,无话可说,无情可抒,无从下笔,只能被动作文,习作写不具体,内容虚假、空洞。这样的习作教学,抑制了学生的生长灵性,蒙蔽了课堂的生命活力,习作教学在混沌中游走。因此,我们需要探寻有效的习作蹊径,让我们的习作课堂敞亮起来。

敞亮的习作课堂是学生综合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情达意的沃壤,是师生心灵相遇的精神家园,应当充盈着本真,涌动着灵性,分享着生长。唯有本真的课堂,学生才能言之有物,说真话、表真情;唯有灵动的课堂,学生才能充满活力,言之有情,唯有生长的课堂,学生才能体验成功,不断提升。

一、回归本真,让辅导流淌真情

敞亮的习作课堂是学生源于自我,发自内心的真我表达。一位老师在教学《精彩的一堂课》时,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1、任务情境——鼓励学生真情告白。老师出示作文任务:写一件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事件,要求学生课内当堂完成;语句要生动、具体;字数在400字以上,随后访谈学生接受任务后的感受,大多数学生表示怕写作文,心情郁闷。

2、聊天情境——协助学生归类症结。教师话题一转,和同学们聊起了怕写作文这一话题,倾听孩子的心声;

3、采访情境——帮助学生解决困惑。教师通过让学生采访,讲述自己从怕写到爱写作文的转变过程,相机归类习作症结。(1)题材的问题(2)生动、具体的问题,通过出示习作案例比较,让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

4、回顾情境——增强学生情感体验。教师和学生共同分享这节课的学习感受。

5、真情作文——一个永恒的纪念。教师深情讲述:在记忆的长河中,短暂而快乐的这节课也许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被你我淡忘,为了给自己留下一个永恒的纪念,我打算和大家一起用笔记载下这节聊天课的过程和自己的感受,然后在自己所写的作文题目下面,签上自己精心设计的明星式的签名,与大家互相交流。同时,也请每位同学在你所读作文的最后留下一个你自己设计的漂亮的明星式签名。这样,我和我们全班42位同学,每人都会欣赏到42篇作文,还能得到42个读者和美丽潇洒的签名,真是一份不可多得的珍贵礼物啊,好不好?老师还提供学生参考题目:《哈哈,竟有这样的作文课》《时光啊,请停下您的脚步》《曹老师啊,你真……》《聊天课上的启示》……

奥地利著名小说家卡夫卡说过:“什么叫写作?写作就是把自己心中的一切都敞开,直到不能再敞开为止。写作也就是绝对的坦白,没有丝毫的隐瞒,也就是把整个身心都贯注在里面。”这堂课上,学生真情表达自己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心之所想,有话可写,有情可诉,便写成了一篇篇心灵佳作。

二、彰显灵动,让评价激活一池春水

长期以来,习作评价存在着评改标准偏高而陈旧,评价方式单一而僵化,评价环境专制而压抑,评价技术呆板而陈旧等弊端,针对习作教学的现状,我们试图从习作评标准、评价方法、评价环境、评价技术等诸多因素作有益的思考和探索,构建灵动、生动、悦动的习作课堂。

如在《我有一个好名字》习作指导课上,老师先游戏激趣,以五星评价鼓励学生在习作中勇于摘星。接着出示赛题——我有一个好名字,让学生读题、审题,明确习作重点。随后开始指导习作,能写好中心句“我有一个    的名字”,可得第一颗星;能把名字的来历、含义写清楚,得第二颗星,能把从名字中感受到什么,将会怎么做写出来的,得第三颗星,并辅以教师下水文出示让学生比较三星作文和五星作文的区别,通过学生的自主评析,明晰文中能用上成语、古诗词等好词句,展开合理想象把句子说生动,说具体的,奖励一到两颗星。最后指导评价,组织学生自评,生生互评,并要求让学生带回家让家长参与亲子评价,激发习作动力。

上述案例中,教师创新评价手段,以竞赛的形式,通过五星评价促进学生在习作过程中尽最大所能去争取更大进步,通过学生、家长等多元的评价对象,使评价更具激励效能。教师关注了学生习作的差异性,运用弹性的评价标准,三星保底,四星、五星争优,激励学生用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完成自己的习作。习作课堂成为了师生和谐、民主、平等、开放的一种激情互动过程。灵动的课堂习作评价,有效激发了学生参与习作,乐于习作的热情,有效达成了习作目标。

三、体现悦纳,让素养共融共生

敞亮的习作课堂,应该打破教师一评到底、评改而止的格局,现代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的学习不是被动的接纳过程,而是一个以已有知识、经验、态度等为基础的主动的建构过程。学生作文是一种创造性的实践活动,其过程中的过失应当让学生在实践中自我省悟,自我矫正。教师应在讲评课中多加强交流、讨论的环节,指导学生学会写“作后感”。

所谓“作后感”,是指学生在讲评、交流的基础上,围绕自己或他人习作中的成败,归纳出的习作评析或经验总结。由于作后感是以学生交流、讨论为主,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根据教师的批语,在主动参与中深刻认识自我和他人的成败得失,在合作学习中获取多方面的作文经验,并通过作后感将学习信息及时而显性地反馈给教师,教师再根据学生的最新认识而因作辅导,因人施教,从而能使作文评讲课在真正意义上收到面向全体、全员参与,一课多得、共同提高的效果。所以它是教学环节的优化和教学内容的深化,对于促进学生自能作文益处颇多。

作后感的几种主要类型有:

一、省悟型作后感。这类作后感要求学生根据教师批语或作文要求,把自己在交流、讨论中发现的缺点、问题叙述出来,并谈谈自己的认识和修改意见。如一学生在《我那淘气的小表弟》习作中有这样一段外貌描写:“小表弟圆圆的脸,有一双炯炯有神的大眼睛,一笑就露出两个小酒窝,个子不高不矮。……”

该生在小组讨论后写了如下作后感:“通过交流讨论,我觉得我文中的外貌描写不能反映出小表弟淘气的个性,所以作了以下修改,‘小表弟的衣服上总有泥巴、油渍,一看就是手不停脚不住的淘气包,即使笑得那么可爱,也藏不住大眼睛中流露出的狡猾(师改“黠”)目光,真是个精灵鬼!’修改后再读读,小表弟的淘气样仿佛又活灵活现地出现在了我眼前,原来外貌描写对写活人物还挺重要呢。”这种修改的效果,远比老师给学生详改或“逼”学生修改要好得多,其体会和感受也必然深刻。

二、推广型作后感。不少学生的作文写得较好,并且积累、形成了一定的经验技巧,教师让他们通过作后感的形式谈自己取材、构思及谋篇布局等方面的成功经验,并向其他同学作推广介绍,供全班同学借鉴学习。这种作后感不仅能让孩子们拥有成就感,更能让他们用易懂的童言传授习作经验,使更多的同学喜闻乐听。在写“夸夸我们的班集体”一文时,一位学生的构思很有新意。作文取题为《爱的交响曲》,作文结构和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乐章  爱的呼唤 (取材:一位偷窃的同学在大家的热心帮助下,深受感动而痛改前非。)

第二乐章  爱的奉献 (取材:全班同学为一特困生捐款、捐物,献爱心。)

第三乐章  爱的腾飞 (取材:班集体互助互爱,接连取得许多成绩和荣誉。)

结尾:这温暖的班集体啊,每天都在演奏着动人的旋律。我们不正是一个个小音符,在谱写着这首爱的交响曲吗?

他在作后感中这样写道:这次作文我最大的成功在于构思与众不同,这是因为我参加了学校的器乐队,了解了贝多芬写的《生命交响曲》是由几个乐章组成。此外,平时我特喜欢看报,报纸上经常把内容分成一个个片段加上小标题来写,写作时我由此受到启发,产生了这种构思。当头脑里闪过这种构思时,心里兴奋得不得了,下笔很快,一口气写成了这篇作文,我想这可能就是作家所说的灵感吧!我最大的体会就是“灵感很重要”,它来自于平时多读书,多读报,多参加课外活动。

这个孩子不但用准确、浅显的儿童语言,讲清了“灵感”这个即使是成年人也很难阐述透彻的抽象概念,而且悟出了写好作文的真谛。他的切身体会对其他同学的启发作用显然要比老师用空洞乏味的理论说教大得多。

此外还有借鉴型作后感、欣赏型作后感等。

教学是一门艺术。课堂教学是一门美丽的艺术。语文课堂教学是一门体现人文关怀的美丽的艺术。理想的语文课堂应该放飞浪漫的诗情,充实睿智的感情,激发豪迈的胸襟,应该给予儿童超凡脱俗的精神层面的提升,让儿童在这美丽的乐园中,固有的灵性得以迸发,原始的诗情得以生长,潜具的悟性得以唤醒,课堂上洋溢着生命的活力……

阅读(0) | 评论(3)查看全文>>

Copyright © 2015-2017 wxzqxx.u-jy.cn All Rights Reserved

校址:江苏省无锡市锡山区安镇街道查桥弘博路1号

无锡市查桥实验小学版权所有 备案号:苏ICP备16062788号